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国本 《早期教育》2001,(12):11-11
回乡探望母亲的一个夜晚,两个侄子阳阳、梦梦闹着要我给他们讲故事。我想不出别的,只好说来一个《东郭先生和狼》吧。他们不听,说都听了几十遍了。我改说讲《夸父追日》,他们说太短,没几句就完了。没办法,我只好编。无奈肚子里的“货”太少,讲一句想一句的,断断续续难成篇。为避纠缠,我心生一计,打了个“横炮”问:“假如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有小偷进屋来偷东西了,你们怕不怕?”  相似文献   

2.
在复习《词的不同色彩》时,我讲“怂恿”是中性词,但学生说是贬义词。他们还振振有词地找出理论根据,说书上是这么写的:“老师,看!第四册159面。”我接过书一看,果然,上面这么印着:“鼓励”和“怂恿”这两个词,都有鼓动人做某件事的意思。“鼓励”是勉励人做好事,是个褒义词:“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只好说:“可能是我记错了。”下课后,我又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是这么解释的: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没讲鼓动别人做坏事,况且“鼓动”本身也是个中性词。我又  相似文献   

3.
浩浩没说谎     
外婆来了。浩浩非常高兴。他爬上外婆的膝盖,开始讲一些他认为有趣的事给外婆听,妈妈坐在旁边不时地插上几句。讲着讲着,浩浩告诉外婆说:“外婆,我昨天去锦江乐园玩了,很好玩的。”外婆问:“是吗?谁带你去的?”还没等浩浩开口,妈妈却一  相似文献   

4.
没有借口     
每年8月份,我所在的学校都要迎来一些高考落榜生。他们是来复读的,我们常戏称为“高四学生”。我发现,登记高考分数的时候,他们往往在讲出一个羞于开口的数字之后要适时补充一句:“今年没考好。”每逢听他们这样讲,我都忍不住追问  相似文献   

5.
愚人节风波     
4月1日是愚人节,是外国人的节日,可我们班也过节了。那天早上,在上学路上一位同学对我说:“你的鞋带掉了。”我低头一看,没掉呀!再抬起头看她,她笑着对我说:“愚人节快乐!”我也只好对她笑了笑。到了教室,她又对每位同学都说了一次同样的话,弄得许多人上当,然后她又同样对他们补上一句“愚人节快乐”,大家都一笑置之。第一节下课后,我的一个好朋友突然跑来对我说:“听说你们原来分开的班级要再重组成一个班,是不是真的?”我听了很惊讶,说:“你听谁说的,我怎么没听说过?怎么可能有这种事,今天是愚人节,大概是谁开玩笑吧!”可是她却说:“有人…  相似文献   

6.
毕业班进入了紧张的总复习阶段,小学阶段的知识要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但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好多题目讲过又忘,再做,还是错,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是讲了做,做了讲。然而,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天中,最多也就两节数学课,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就不错了,让我怎么拉“差”?没办法,只好在课堂上常常“挂念”他们,耐心讲解、认真引导了……今天,有一学生忽然站起来对我说:“老师,也请你尊重我们一点,这些题目你都讲了好多次了,我们真的不想听了。他们不会,你能不能利用课后时间帮他们补补,否则我们天天坐在这真的没什么意思。”是呀,在尊…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教小学五年级语文《寓言二则》中的《学奕》时,思想上震动很大,感触颇深。串讲课文以后,我赞扬了寓言故事中的第一个人,他“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批评了第二个人:看样子在听奕秋讲,实际上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接着又引用这个故事批判了林彪一类骗子的“天才论”。……正讲得兴浓,忽然发现教室一角好几个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我有些恼了,手一指,挖苦地说:“你们几个同学不会是在议论有什么大雁、天鹅将要飞来而准备拿弓箭去射吧?”他们把头一偏,没吭声。于是我借题发挥,问大家:“我们能不能学寓言中的第二个人?”不能!”“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这个暑假,阮一苇通过各种手段挣了不少钱。越有钱,越抠门。我说:“买一个小一点的西瓜解解渴。”他说:“刚从家里出来,带着水,不要乱花钱。”我说“:我和嘉豪没带水呀!”他说:“忍一忍就过去了。”没有办法,我们两个只好自己买。阮一苇的钱是怎么来的?他把他们家的废报纸卖了10  相似文献   

9.
天还没黑,几颗性急的星星已经出来了。早早吃过晚饭,姐妹俩坐在庭院里纳凉。“阿姐,给我讲个故事吧。”“我哪来故事给你讲。”姐姐怪累的,将妹妹轻轻推开。“不嘛,就讲一个!”姐姐想了一想,说:“你在我身边坐下,别胡闹,我就给你讲。”妹妹一听,叽叽喳喳笑着去搬了个小凳,伏在姐姐腿上等着听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语文组长,我的烦恼就不断。每天早上一到教室,组员们就争先恐后地要我给他们检查家庭作业。我能说什么呢?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好!好!”书面作业还没检查完呢,他们又背起了书,而且还总喜欢几个人一起背,背的课文又不一样。唉呀,这可让我怎么听呀?我可没有“耳听六路”的本领。那感觉,整个儿就像一群麻雀在耳边唧唧喳喳地叫,除了觉得吵,我什么也听不清楚。我也不知说多少回“一个一个背”了,可是他们照旧一窝蜂地挤上来。  相似文献   

11.
有话好好说     
孙梨先生的《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相似文献   

12.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同学中,属大周最老实、可爱了!他从不关心其他的事情,他只会想明天早上吃四个饼会不会饱!他不聪明。不,可以说有点笨,如果你问他勤奋是什么意思,他保准还说不上来!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笑他是只大笨鸟。但他则会憨憨地接上一句:“笨鸟会先飞嘛!”早晨他总是起得很早,坐在床上拿出他买的一本《大声读》——英语口语初级读本,哇啦哇啦地读起来,吵得宿舍的人不得安宁!晚上则会缠着“小菜”将今天他没听懂的东西再讲一遍给他听。“小菜”讲时总会不时来一句:“你这白痴!”大宝也会凑上一句:“大周本来就是个白痴……”大周则笑笑说:“我是…  相似文献   

14.
清晨的谈话     
清晨,幼儿们愉快地来到幼儿园,一见面就自由自在地聚在一起,谈开了。贾颖小朋友对几个同伴讲着故事《狼来了》,当她讲到“第二次狼真的来了”时,在一旁的小涛大声地说:“你讲错了,第二次狼没有来,放羊的孩子扯了两次谎,第三次狼才真的来了。”“没讲错,第二次狼来了。我妈妈昨晚讲  相似文献   

15.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6.
学会关爱     
我当班长已有好几年了,在班级里一切都是我发号施令,让别人服从我,一切都得听我指挥。特别听到有的同学说:“咱们的‘头儿’好厉害呀,像老师一样,吆喝一声谁敢不听?”我还沾沾自喜。一次,有一个同学站队来晚了,我竟罚他站了许久;一个同学课文背得不熟,我让她背了10遍;几个同学没按时交作业,我还用教鞭点他们的脑门儿……总之,我管他们就得听。有的老师说: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18.
读完《树上还有几只鸟》,不知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虽然作者只是一位四年级的同学,但却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就是对每一处的叙说都十分讲究。比如第一段中写了三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说树上没有鸟了,但这三个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回答因为是最先回答的,所以他讲了理由。再看后面的两个回答:第二个是听奶奶说树上没有鸟了;第三个是书上讲的树上“应该”没有鸟了。“应该”一词在这里区分出口语表达的随意性和书面表达的严密性。再来看第三段,“我”的那个答案是在“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文中只作了一句交代——“我把这个新答案讲了出来”。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①“我”的答案只是试探性的,并不十分肯定;②这里有意不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每一篇就是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教学时,我常先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或老师讲,或学生讲。例如,我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用示错式绘声绘色地演讲给学生听,故事讲毕,鼓掌声、赞叹声、叹息声齐涌。我特别请叹息的学生说说叹息的原因。他们说:老师的演讲很精彩,只是没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如你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夫人”说成了“那些微小的夫人”;把“秦伯说,与郑人盟”  相似文献   

20.
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耳听几个学生在前面议论着什么,循声跟上,正听他们说:“子迎是老师的亲戚,老师才特别喜欢他。”“要是老师与我是好朋友,那该多好啊,我什么都不怕,犯了错老师也不会批评,课上老师一定多叫我回答几次问题,多表扬我几句。”“要是老师与我家是亲戚多好,我一定请他为我多讲几个我爱听的故事,为我多画几幅我喜欢的画。”“要是老师是我的亲戚,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每天什么都得‘优’,让老爸老妈高兴,让爷爷、奶奶更开心。”……第二天到校,我便急忙找来学生登记表,详细地查找并记下了那几个学生的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