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要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涉及方方面面诸多因素,需要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自身来说,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闻官司看,一般都是由于  相似文献   

3.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常常受到被称之为“告记者热”现象的困扰。自1985年1月上海出现中国解放后第一起“新闻官司”《20年疯女之谜》案至今,因新闻报道涉及公民、法人名誉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与日俱增。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新闻官司”已有700余起(不含那些投诉法院尚未立案审理的以及投诉纪检部门在内部解决的新闻纠纷在内)。记者们由此大声疾呼:新闻舆论监督难啊!为了便于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推进新闻改革,现将“新闻官司”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原告与被告从已发生的“新闻官司”来看,原告既有国家机关的干部、企事业的经理(厂长)、影视界的明星歌星,也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摄影记者摆开架式进行拍摄时,他的身前身后有时会冒出几位文字记者,同他一样操起“家伙”,有的是用“傻瓜机”,有的竟然也“长”、“短”兼备。于是,在你“咔嚓”,我也“咔嚓”的交响曲中,一种新的现象在传播圈里“曝光”了——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字记者摄影热。一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记者摄影热?有人认为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机构传播手段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有人认  相似文献   

6.
一、还是空白首都一家报纸,近日在报道一起新闻记者作被告的“名誉权案”时,流露出了这样的无可奈何:“当今的名人新闻官司.大多是一不留神就当被告的新闻记者败诉……”。其实,新闻官司并不是无法可防。新闻界至少有两道“防线”可用,而且“解铃还得系铃人”,主动权都掌握在新闻界同仁自己的手中。“不留神”的确是中国记者、编辑在诸多新闻官司中“走麦城”的重要原因。“不留神”的工作方法积习已久,写批评报道时,对事实进行描述之余尚嫌  相似文献   

7.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记者之节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记者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这是继教师节、护士节之后的第三个行业的节日,中国上千万记者期望已久的节日——记者节。从此,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的诞生,无疑标志着新闻战线上的同仁们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记者神圣的职业更加神圣,可喜可贺。但节中思节,却有许多关于记者“节”的东西要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弄得记者心惊胆颤。且不说狮口大开的“精神损失费”叫记者榨干了骨头也没法赔偿,单是旷日持久的涉讼过程就让记者感到莫名恐惧。 一些有过此等经历的记者中虽然也有九死不悔者,但大多数是心有余悸了。缠讼时受到的侮辱恫吓,一旦官司败诉支付的巨额赔偿叫人害怕,还有那深深的无助感更让人心惊。记协不是记者的家吗?但记者摊上事了,记协是否肯出面呢?平时教育记者以社为家、以台为家的社和台,如不是诉讼一方因记者的“牵连”将其列为被告的话,也大多是不肯出头的,也许还可能责备记者惹事生非。  相似文献   

10.
岳婷婷  保战 《新闻窗》2009,(2):52-54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记者加入到新闻队伍中。青年记者思想活跃、热情高、行动快、冲劲足,为新闻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有一些青年记者因缺乏工作经验而不慎误闯“职业法律雷区”,不仅自己吃了官司,也给供职的媒体增添了麻烦,特别是这种情况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引起了新闻界和司法界的高度关注。那么,当前记者所面临的“职业法律雷区”究竟在哪里?作为青年记者,如何免踏“职业法律雷区”,避免新闻侵权,做好新闻工作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对青年记者新闻侵权的案例做了认真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金跃华 《视听界》2001,(2):26-27
想开展舆论监督又怕开展舆论监督,是眼下许多新闻单位编辑记 的矛盾心理,近年来我国新闻官司迭起,“告记热”不断升温,一些新闻单位的法人代表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没完没了的新闻诉讼中,记编辑一次次被迫站到被告示席上,广西日报社主办的《南国早报》创办仅仅三年,就以批评报道份量重,舆论监督力度大而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该报的新闻官司也连接不断,仅1998年就有五起被诉至法院,虽然这些新闻官司最后大都以报社胜诉,或原告撤诉调解成功而告终,但旷日持久的诉讼也折腾得记们和报社老总身心疲惫。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新闻官司”以来,媒体和记者因为履行新闻监督职能而当被告的事屡见不鲜,败诉的也不任少数。 考察媒体和记者败诉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主要事实失实或某些用词不当外,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常常因时过境迁取证难,以致证据不足而败诉。要积极防范和应对“新闻官司”,就需要在采编时依法做好证据的收集和保存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88年是“告记者热”的一年。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应该大书一笔。“谁人不把官司打,哪个不被别人告?”对于记者来说,当然这也是很好的锻炼。过去写批评报道,了不起是挨总编辑的“克”,写个检查,报纸上发个  相似文献   

14.
省报、市报的“大记者”们信息灵通,交通工具便利,大典型、大人物我们土记者不易“捕捉”到,但“土”也有“土”的长处,“大”也有“大”的短处,土记者对农村情况热悉,基层情况、基层人物(起码是你所在地)知道得多,也有大记者得不到的“农村信息灵通”的一面。我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挖掘“新闻”潜力,以小见大,以“土”制胜,这就是诀窍之一。拿最近的一件事情来说.我县大曹庄村南镇青年农民米素林爱好写作,积极写稿件,提建议,给“改革”出点子,在全国6家单位举办的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获奖,并被请到人民大会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百姓眼中,新闻记者历来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启动了市场经济的巨轮,结束了新中国无新闻官司的历史,告记者、告新闻单位的新闻官司连续不断。就连创办68年从未遇到过“官司”的《参考消息》也被推上了被告席。对于迎面而来的新闻官司“狂潮”。一向被喻为“社会感应神经”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2012,(4):50
一期又一期的《中国记者》叙述着编辑、记者们走过的路,是理论融于实践之路,其中有艰辛和曲折,也有喜悦和成功。它的文章是写给正在工作的编辑、记者的,同时也是写给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中国记者》是记者、编辑和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起罕见的记者告记者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较为复杂的“新闻官司”,也是我国首次两人共同起诉侵犯肖像权的案例,且索赔金额总计高达108200元。 原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郭胜昔(女,28岁)、耿庆庆(女,29岁)在起诉书中说: 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原告二人在人民大会堂采访  相似文献   

18.
1989年3月18日上午,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一起“新闻官司”即将进行一审公开判决。浙江首例记者胜诉的“新闻官司”。败诉的原告“不想说”,胜诉的被告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新闻俱乐部。这些新闻俱乐部一般来说都是为新闻记者进行社交活动而设立的,常附设酒馆、娱乐室等,供新闻记者们工作之余休息和娱乐。然而,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却是以采访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能,这也是日本的独特新闻管理风格。在日本,记者俱乐部是新闻采访的中心和前线,是平时记者们最关注的地方。报纸登载的国内新闻,除一小部分是接收通讯社的电讯,绝大部分是记者们在记者俱乐部采访到的。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吸引记者云集的“消息源”。每天报载的新闻虽然数量庞大、种类纷繁复杂,但都有各自新闻发生的地点和采访地点,这采访的地点就是各新闻来源相应的记者俱乐部。政治新闻来自政党、议会、政府各部门的记者俱乐部;社会新闻来自警察署、警视厅的记者俱乐部;经济新闻来自证券市场、交易所、经济团体的记者俱乐部;……。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有其相应的归属记者俱乐部来负责向记者们通报和解释,记者只要抓紧自己的记者俱乐部,一般也就不用担心漏掉重大新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