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敏 《新闻记者》2024,(2):31-43
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的存在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岚 《当代传播》2011,(6):31-33
在解释学视野中,新闻文本有独特的存在态势:它是典型的文本,超越了话语所指称的具体事件;它与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着间距,使接受主体重新对文本的意义地“占有”成为可能;它作为一种存在形式,明确的接受者消失后,但又预设了潜在的接受者.正是因为新闻文本的这些独特态势,加快了媒体的反应速度,促进了新闻文本进一步逼近真实,对新闻接受者...  相似文献   

3.
刘宏宇 《新闻传播》2004,(12):64-65
我国新闻事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步入了信息化、市场化时代,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念开始回归,对新闻规律的全方位、多视角、动态化的思考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许多记者纷纷酝酿、思考新闻文本写作的改革。同时,社会生活的多彩性、受众构成的多层次性、受众需要的多重性以及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促使新闻写作在题材设置、文体规范、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信息接受活动中,受众既可以获取新闻文本的整体信息,也可以只是把握新闻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还可以从新闻文本内获取部分信息——微信息。一、什么是微信息纵观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周老虎、天价烟、维基解密等事件,  相似文献   

5.
影视框架包含文本的组织和受众反馈两个阶段。影视文本的组织者只是生活符号的建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而符号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框架理论与电视画面中的蒙太奇艺术剪辑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太多的区别,均为构建连续生活符号①的标准。文章肯定了受众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并指出了框架在第二阶段的新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热点是重要的新闻资源,时效性强、内含量大、受众关注程度高的特质使其成为市场化下媒体的必选。一个热点多个媒体报道,自己的新闻文本如若不被淹没,就得显出异质品格。而建构独特的视角无疑是实现新闻文本价值的重要策略。所谓视角,意指建构叙述新闻实事的角度。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从观察它的那个视角上呈现给我们,一如苏轼写庐山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相似文献   

7.
于志强 《新闻界》2012,(17):32-34
电视广告的文本缝隙是指电视广告的策略性中断。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从广告学的角度可以将文本分为作者文本、传播文本、受众文本。文本缝隙存在于文本传递的不同阶段,它的存在促使电视广告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高了电视广告的收视率,扩大了广告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图像与受众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新闻图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首先认为新闻图像的迅猛发展使受众越来越处于“超现实”世界,且越来越“靠拟像生活”;其次认为由于新闻图像只能把事件定格于瞬间,因此需要受众积极参与,而成为“可写文本”;最后认为无论是“超现实”世界,还是“可写文本”,受众都会在消费新闻图像时获得满足和享受。  相似文献   

9.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腾雪 《视听》2023,(9):80-83
《脱口秀大会》凭借内涵深刻的文本建构、独特新颖的节目形式以及借助各大传播平台的助力,成为一档现象级综艺节目。从节目话题、话语表达以及广告文案三个方面的文本特征来看,《脱口秀大会》契合了受众的解压心理、好奇心理,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振,但是也存在着文本内容同质化、娱乐化的现象。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节目的文本内容,探索节目在文本方面行稳致远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使自己的新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引起受众的关注,得到受众的欣赏,除了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的新闻价值外,新闻文本还应该具有吸引人、打动人的“黏性”.本文认为,打造新闻文本强大“黏性”的手段主要有三个:简约,意外和具体.  相似文献   

13.
柳小龙 《新闻世界》2013,(8):304-306
“前理解”是解释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传播者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受众是新闻文本意义生成的落脚点,两者的前理解对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前理解作为“此在”的一部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过程中的前理解与新闻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为新闻学学科正名的道路上,经典建构成为一个重要环节。但却阻力重重,易碎与完整、瞬时与恒久等对立始终是横亘的障碍。本文从新闻性与经典性的基本逻辑出发,提出新闻的经典性不在于孤立的新闻文本的经典性,而在于新闻报道中所蕴涵的与新闻本质相关的典型性。我们所应建构的应是包括伴随文本和历史语境在内的全文本思维下的经典新闻而非追求文本本身体量与分量的新闻经典。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借用法国文艺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概念,将公众号留言区视为推文最重要的副文本,结合互文性理论、情境理论以及积极受众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公众号副文本的意义生产及启示。研究认为,受众以副文本生产方式参与意义生产,与传播主体共同强化了意义传播,因此传播主体要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受众并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16.
以新闻事实为本位,新闻文本为对象,从整体质态上层递性地观照新闻文本的不同品质,用理论的逻辑厘定新闻文体的特性,通过理论抽象以丰富内涵深化理解,增强新闻文本实践的前瞻性、自觉性、主动性、鲜活性。以新闻事实为视域,新闻文本建构为主线,新闻事实信息传播为旨归,从静态与动态的互塑中,考察整体与部分、客体与主体、结构与关系、要素与功能、显在与潜在的信息呈现状态,探究新闻文体体类、体相与体性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李淑芸 《报刊之友》2013,(10):116-117
通过具体文本对新闻事实的细节进行呈现,实现新闻价值,已经成为“受众中心论”时代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的细节化转向,借助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文本策略予以实现。同时,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待制度性规范。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批评是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媒介和新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剖视文本把媒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或新闻的意义提示给受众。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克服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和距离,和文本融合在一起,从而同化文本的意义,并创造另一个文本,把批评的见地和机智表现出来,是媒介批评的完整过程。媒介批评最终要对媒体和新闻作出解释,再现和重构记者的意指,揭示潜藏的文字背后的原意和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英丽 《新闻传播》2012,(4):198-199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作者与读者(受众)以文本为中介构成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间性视阈。作者和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文本作为被"客体化"了的主体进入对话关系,凸显了主体间的互动特征。经济新闻报道是以新近的有社会认知价值的事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风属于社会风尚,而不是指个人风格,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从新闻文风所蕴涵的受众和文本的关系出发,中共确立的新闻文风具有明显的话语属性.作为话语的新闻文风,建构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重要的着力点.以运动模式解决文风问题具有局限生,从话语的角度出发,新闻文风要回归对话的本质,才可能自然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