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一是在中国古代,主张治权在君的儒家民本思想与帝制有高度的匹配性,因而长期处于统治思想地位的儒家民本思想基本上得到自我实现.二是在中国向现代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民本思想既没有推出过民主共和政治,也没有自发地导出民主思想,其阻滞前进步伐的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三是在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之时,既不能高估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价值,更不能夸大孔孟之道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中有两类模式是世人所推崇的: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圣王型人格是儒家所设定做人的最高的典范,君子型人格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具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等品质。儒家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当代人格理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道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也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已成物”,“修已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动荡的岁月里,儒家传统的理想完美人格——名实相符、德才兼备、忠孝双全逐渐解体。面对苦难的现实和理想破灭的精神痛苦,魏晋士人对两汉以来的神学化儒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把智慧的触觉伸向了对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的探寻。这种探寻赋予了魏晋士人冲决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精神束缚的力量,同时也使他们逐渐走向“自觉”。教育也随之实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转向:由偏重伦理道德教化功能到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走向了“自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和谐理想”发端,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路,展开为“和谐家庭”、“政和国治”、“协和万邦”三个部分,整体地审视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儒家实现社会和谐的设想。在“天人和谐”部分,简要地阐释儒家关于调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主张。在“和谐思维”部分,从思维方式角度概括儒家和谐思想之精髓,这也是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时最值得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7.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8.
社仓是朱子奉行儒家社会理想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对朱熹筹建和推广社仓活动的简要回顾,力图阐明社仓等实践活动和道学家所追求的儒家社会理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倡导自然、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人生理想论与此有相通之处。发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儒家人生理想的现代价值,对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要览     
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与行政人格的构建,汉代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萧统为何对陶渊明高评低选,晚清谴责小说作家的文化身份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他一面是儒家传统美德的楷模,另一面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护法。从儒家学术思想出发,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白嘉轩这个人物形象:"忠恕之道"和"君子理想",儒家传统文化在白嘉轩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仁义统一"说和"义利统一"说在白嘉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儒家文化的历史演变来看白嘉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儒家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儒家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主要形式,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心理学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内容:广博的仁爱之心、执着的道义追求、高度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3.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历史阶段,有独特人生经历和思想背景的封建士大夫,晚明戏剧家汤显祖的人格理想呈现出一种既源于传统儒家血脉又熔铸时代精神,同时还极具个性内涵的特点。“狂狷”可以看作汤氏一生的人格理想追求,其内涵有二坦诚贵真的处世原则和心有所主的价值立场。对汤显祖的人格理想及其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既有助于了解明代晚期的社会心理和人思想,同时也可为深入研究汤显祖和“临川四梦”提供可资参考的角度和视野。  相似文献   

15.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6.
嵇康人格分而视之可谓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理想人格中有高扬在外的道家的自然,恬淡与无为,无有蕴藉于内的儒家的执著,慎独和责任,现实人格中有道家出世的超然,也有儒家入世的刚肠疾恶,由于主客观原因,嵇康的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发生断裂,不断地冲突,从而酿成他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根基,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圣人、君子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章着重分析君子人格,展现了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刻变化中,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破除,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磨擦,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这就决定了现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模式也处于一种转变、整合状态之中,而现代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建构现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不可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那么,追溯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理想人格之源——孔子理想人格,并对它进行现代的诠释就成为了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儒家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儒家心理学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主要形式,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心理学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内容:广博的仁爱之心,执着的道义追求,高度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意识属于审美范畴。白族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存在表明,儒家审美理想对白族文学的影响客观存在。探讨二者的关系,可以进一步窥管到汉、白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