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群体社会学专家(美)西奥多·M·米尔斯指出:“小群体就是由两个或更多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这些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建立某种联系,并认为这种联系具有意义。”因此,我们可视体育课堂中锻炼小组为群体。群体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二级子系统,它不可能发挥学校德育的全部功能,因此,我们要先根据它的特点确定其范畴,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体育教学特点是在操场上  相似文献   

2.
小群体学习法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小群体学习法的界定我们借鉴日本“小集团学习”思想,将“小群体学习法”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成一些小的群体,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其内涵是:1.小群体是一种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具有群体组成的社会学要素。2.运用小群体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小群体的自主性和它具有的互动、互助、互争之功能,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学习的方法称小群体学习法。二、小群体学习法的特征1.自由组合在一个教学单元开始前,根据需要和可能,由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个…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学生篮球小群体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活动目标上呈现多元化特征;时间特征上学生篮球小群体成员参加活动的频度较高;有73.4%的小群体成员每次活动的时间在60min以上,活动时间比较充足;“双休日”是青少年学生篮球小群体成员重要的活动时间;参加活动空间特征表现出高度的集中趋势,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体育场;在组织形式上篮球小群体的组织形式以“自发组织”、“学校组织”和“社会组织”3种为主;“友谊赛”是主要的参赛方式。“学业紧,无时间”、“无人指导”、“无合适伙伴”是影响学生篮球小群众活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氛围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校园体育文化角度,对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正式“小群体”和非正式“小群体”的体育文化氛围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实际存在的意义、基本特征、基本功能、现状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校园“小群体”体育文化活动健康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今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群体”活动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冰 《体育教学》2000,(6):31-32
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课堂分组活动形式,绝大多数是固定的行政小组,男女分组为基本形式。我于1996年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群体”教学的活动形式,这一实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一、小群体教学的组织过程1.要组织好小群体先要大力作好宣传工作,从理论上讲清楚分组原则及分组后的分工。在教师号召下由学生自由组合产生,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小组人数一般6~9人,一个教学班6~8个小组,一组为一个小群体。小群体不但是体育课堂教学群体也可以向课外活  相似文献   

6.
我国集体性同场对抗项目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视运动技能本身含有大量的社会性因素;技术上与战术上的集体力,是最大的对抗力,对抗力是在对抗中形成与成熟的,篮球、足球运动实践足以证明。运动队是个社会小群体,能量增大与齐心(目标)协力程度成正比;运动队优化组合齐心协力的关键在于领导上软硬结合,分配上义利结合。体育社会学必须大力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运动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一、认清科学管理的意义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以“管人”为主的学问,运动队的管理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运动员、运动队的特点,教练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及科学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科学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益。教练员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艺术,要善于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才服人、以法服人.  相似文献   

8.
沿着身体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主线,在“具身显现”的理论面向讨论中借鉴“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剖析视障跑者在日常世界中的身体呈现。研究发现,视障者渴望撕掉被社会贴上的“失能”标签和打破束缚自我呈现的边界,对身体再定义的过程表征了“不一的我”和“奋斗的我”的逐渐形成;视障者肉身性特征在一系列的“操持”和“整饰”的身体实践和策略下呈现出“意识反抗”“认知转变”等更具复杂社会意义上的新身体;视障者在多重知觉互构与平等互动关系下,建立了不同于“视觉优越”的感官世界和社会融合的新秩序。分析这一“具身显现”动态过程及其蕴含的社会行为和关系,以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下丰富身体社会学和运动社会学对“残损”身体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再谈体育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什么是“体育社会学”与其他分支社会学一样,体育社会学也是在社会学理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顺应体育这一社会现象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虽然它不直接研究怎样创成绩,怎样拿金牌,怎样使整个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但它要研究哪些因素对创成绩、拿金牌以及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它要研究怎样使可直接效力于创成绩拿金牌、使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关学科更好地协同作战;它要从总体上研究怎样使我国体育  相似文献   

10.
“全民健身计划”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文化意义,由“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分析,提出“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从社会劳动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是人的身体状况的理解提出“全民健身”计划是为提高人们的体育水平而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研究视角可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历史性和社会文化意义,为考察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思维向度。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涵及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体育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存在各种冲突和矛盾。体育教学“社会学模式”探索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小群体学习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小群体学习法”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结果表明 ,“小群体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尽快并熟练掌握游泳技术和技能 ,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体育观的变化,我们已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跨入了多维体育观。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必然也要从单纯注重“生理因素”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通过理论探讨和具体的“心理训练”实验,说明在体育课中注重心理训练。对改善体育课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心理品质都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最典型的世界性社会文化事件。近1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风靡全球,无疑是当今一件引人瞩目而又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何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来关照,对人们习焉不察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给予理论上的阐释,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任务。1 社会学问题的经济学眼光现代奥运会,如果可以划分阶段的话,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个转折点。人们知道,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以色列运动员遭枪杀的“黑色7月事件”的悲剧,1976年蒙特  相似文献   

15.
体育社会学是以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为客体,力图使体育合理化、科学化的一门社会学科。社会调查是体育社会学方法的核心,通过调查表(问卷)施行调查是社会调查的基本形式,“调查表(问卷)是成功的一半”。此观点颇有道理。一份设计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使我国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结合社会、服务社会。在体育上目前人们逐渐形成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新观念,从获得生物效益、心理效益、社会效益来理解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笔者运用社会学和教育学观点,从教育教学的社会机制着手创设体育课堂社会环境,探索和提高育人环境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国外"体育参与"与"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评述国外关于“社会分层”和“体育参与”关系的既有研究文献,指出“炫耀说”“社会区隔论”“冲突论”“社会流动说”以及“不平等论”,是体育社会学领域研究“体育参与”和“社会分层”关系的五大理论流派,它们对于分析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为今后进一步探究“社会分层”与“体育参与”之间深层关系提供了跨国比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体育社会学发展情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名称目前在我国还未统一。有人主张用“体育运动社会学”,有人用“体育社会学”。本文暂用“体育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学生体育非正式组织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最初用于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的研究,是指社会正式组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组织成员在互相接触和了解中渐渐发现在其他成员身上也存在一些自己所具有、所欣赏、所喜爱的东西,从而相互吸引和接受,频繁的非正式联系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久而久之,一些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从相互接受、了解逐步上升为友谊,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便由原来松散、随机性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在他的《学术自述与反思》中说:“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首先就是认识中国社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探讨客观规律。科学之道在于实事求是,科学结论不能靠主观臆想。”他又说:“学社会学的人不但要学会认识中国社会,同时也要学会认识自己。”在这里费老言明了我们进行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