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书礼部韵宝》五卷,宋高宗赵构书。日本延享四年(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东都书林刻本。卷首序后有墨笔题识四行,文录下:"右《草书韵宝》五卷,日本覆元刊本,彼国人岛田彦桢所赠也。彦桢名翰,覃思著述,东瀛甚重其人。此书不见收藏家著录,中国亡佚久矣,转赖海外翻刻以传,‘礼失求野’,不其信欤。光绪丙午(三十二年,1906年)闰四月廿八日东门菜慵识。"(下钤"丁"字圆印)  相似文献   

2.
无欲则刚     
林则徐在任两广总督时,给自己的府衙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用上联告诫自己要有“海纳百川”一样的胸怀,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以下联砥砺自己坚决杜绝私欲,就像高山那样刚正不阿。往日读此联,多有感于“有容乃大”,今重温此联,倒思索起  相似文献   

3.
一天,听到一位青年兴致勃勃地念一幅草书对联,上联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无”字他念错了,别人纠正了,“岁”字他不认识,别人告诉了;接着他很快地念出了下联:“有味诗  相似文献   

4.
一天,听到一位青年兴致勃勃地念一幅草书对联,上联是“无情岁月增中减”,“无”字他念错了,别人纠正了,“岁”字他不认识,别人告诉了;接着他很快地念出了下联:“有味诗  相似文献   

5.
文献撷珍     
玉兰伟  李娇 《图书馆》2021,(4):F0004-F0004
曾国藩行书八言对联,湖南图书馆藏,纸本,立轴,169cm×33cm×2。铃有"涤生"阴文印,"国藩之印"阳文印。联书"看读写作一日无间,勤俭敬信终身可行。"款识"道光中叶,余初宦京莹,前辈多以写作俱佳相勘勉。余私意宜增看读二字,以裕其源。逮服官江介,每以勤俭二字劝诫僚属。因篡此联,以自傲省,健斋姻世讲过此,书以贻之。涤生曾国藩。"该联书风劲健刚拔,既井读书,亦写修身,由联吾可见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6.
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一版)《明史》列传,发现二处人名有误,勘正如下:其一,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罗复仁传后有"孙汝敬"传,云:"孙汝敬,名简,以字行,永乐二年庶吉士"(下略)。"孙汝敬"三字左旁标专名线,即认定为人名,其人姓孙。考[光绪]《吉安府志》及[光绪]《江西通志》列传,罗复仁有孙名简,字汝敬,以字行,其行履同《明史》所载,知《明史》误以"孙"为姓氏,致其人似与罗复仁无涉。实则《明史》罗汝敬传为罗复仁传之附传,故传中不载乡贯。《明史》目录及李裕民《明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85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愤而撰写小说,并撰自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相似文献   

8.
绍圣二年(乙亥,1095)五十一岁,在陈留,经许昌、江陵,进峡,经巫山、施州至黔州《书自作草后》(《山谷集》):"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味。"黄龙山,在安徽贵池县北五里。绍圣元年九月,山谷过池州。池州,今贵池县。"得草书三味",指得石扬休曾藏唐人怀素《自叙帖》。明人沈周《跋山谷书太白秋浦歌》:"黄庭坚谪黔中,始见石扬休(藏)自序帖,纵观不已,顿觉超异,乃服穆父之言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字典》所引用的" (已其)"字,该字上面部分皆作"巳"。查《说文解字》此字在"己部"内,《说文》另有"巳部",但无此字。《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义证》皆作"(已其)".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亦作"(已其)",上部从"己"而非"巳".《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收录此字时,还引录了甲骨文、金文等数种古文字形,上部亦皆作"己"而不作"已"。另外,山东黄县还出土了数件(已其)国铜器.王献唐为此还专写了《黄县((已其)器》一书(后收入《山东古书考》书中),其中作用"(已其)"字,  相似文献   

10.
"瑴"与"(瑴)"一笔之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 "瑴"音jué,双玉谓之瑴.<说文解字·玨部>注曰:"瑴,玨或从(嗀)."<左传·庄公十八年>中云:"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晋杜预注日:"双玉为瑴."唐陆德明释文:"瑴音角.字又作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云>云:"二玉相合曰瑴,此玉常合生故也."<国语·鲁语上>:"(僖)公悦,行玉二十瑴,乃免卫侯."三国吴韦昭注:"双玉曰瑴."  相似文献   

11.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雅学考》一卷。光绪十七年镜珠斋汇刻本。(清)胡元玉撰。元玉,字子瑞。湖南长沙人。著有《春秋名字解诂》《汉音钩沉》《郑许字义异同评》,多已著录。"(冯汝玠撰,中华书局,1993年,页1021)同书,《驳春秋名字解诂》提要云:"元玉,字子瑞。湘潭人。"(杨钟羲撰,页794)  相似文献   

12.
清代毕沅的《释名疏证》第四卷《释采帛第十四》:"绢,短也。其丝(纟臣)厚而疏也。"《疏证》:"今本(纟臣)皆作(纟臣),讹。段云:‘(纟臣),古坚字,当从纟,臣声。’《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纟臣)卒,今《春秋》作郑伯坚,(纟臣)亦(纟臣)之讹。《玉篇》音古千、古两二切。《初学记》一音古费切,费乃贤之讹也。" 按,《疏证》所谓段云"(纟臣),古坚字"实误,与《说文》紧字下段注不符。"(纟臣)"即紧字,"(纟臣)"是紧的别体,"(纟臣)"并非古坚字。今按《说文》卧部紧字下段注为:"紧急双声,此字别作(纟臣)。《玉篇》引成公四年郑伯矩卒。古千、古两二切。考《左》作坚,《公》作臤,《谷》作贤,则别本作(纟臣),切古千必矣。臣声与臤声一也,而顾书讹作(纟巨)。《释名》云:‘绢,(纟巨)也。其丝(纟巨)厚而疏也。’  相似文献   

13.
黄裳,字冕仲,南剑州剑浦(福建南平)人,号演山居士。关于其生卒年,《全宋诗》"黄裳小传"定为"1043-112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0页);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则定为"1044-1130"(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81页)。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福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书十庄宗本纪八》([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  相似文献   

15.
同书法、诗词等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对联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中兴之兆。不仅对联组织遍布各地,征联活动此起彼伏,而且对联报刊林立,对联书籍也竞相问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仔细阅读传媒所刊对联作品时,会发现部分对联的作(撰)者往往有好几个“版本”。据笔者观察,对联作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开发的价值 对"价值"二字的理解,普通人往往习惯于将产品与"钱"联系在一起,开发(投资)者喜欢将对其的资本投资和劳动付出(劳动成本)作为衡量这个产品价值的标准;而作为购买者来说,却喜欢将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然后选购"钱"(价格)最少、质量和服务又是最好的产品,即以是否物有所值来衡量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风景如画的南通市狼山脚下观音禅院古刹右侧厢房内墙壁上挂有一副对联,其文曰:"一塔支云如健笔凌空挥洒天幕"。在其下方还注有一行小字:"谭政民老师撰联"。  相似文献   

18.
对两周铭文的宏观规律考察可以推进金文研究。工吴季生匜(《集成》10212)的、王子适匜(《集成》10190)的目前有释"修饰语"和释"器名"两种意见。对两周匜器铭文要素及结构模式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铭文中的"器物自名"一项皆不省略。据此,此二字更可能是器物自名。对■、■二字前的相邻字"会"、"■"的所有辞例考察结果显示:"会""■"二字所修饰的器名共有"匜"和"鼎"两个。对两周匜器自名用字的考察结果显示:匜器自名不用"鼎"字。综上,■、■应是"匜"的异构或假借字。通过考察两周金文字形的演变特点及所讨论字形的分布区域,可以基本断定二字是"匜"的方言异构字。根据两周"尊"器铭文模式规律,虢叔尊(《集成》5914)铭文最后一字应是修饰语,不是器物自名。虢叔尊是一件媵器。  相似文献   

19.
沈朝焕(1558—1616),字伯含,别号太玄,自称黄鹤山农,又称绿笠翁,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卒于万历四十四年,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官至福建参政。他"少面称诗,垂老不倦"(董其昌《墓表》),昕著诗文甚富,颇受时人瞩目。李维桢称:"武林沈水部伯含,用文学著声郎署间籍甚。"(《亦适编小序》)陶望龄称:"伯含之诗,情务己出,而格由古造。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星光穿过夜幕,在人们的心灵上吹拂颤动……"(刘虔语)我感觉得到,这灿烂的星光里,有缕来自赵藩.只因赵藩是人称"滇士之魁,清儒之殿"的辛亥革命一奇男子;只因他题成都武侯祠联,短短三十个字,却道出了"治世经邦"的深理,经伟人毛泽东慧眼看出,高度称赞,而誉满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