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波 《兰台世界》2011,(12):63-64
清代育婴堂在广东各地兴起,但由于育婴堂本身的制度和中国社会的局限性,在婴孩的去处问题上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因为受外国慈善机构的影响,广东育婴堂落后的养育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而作出了一些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2.
古代官方的儿童社会救济从宋代开始设置,发展到清代,育婴堂已成为儿童救济的专门机构。本文以清代扬州育婴堂和京师育婴堂的建立与发展为切入,通过个案研究对清朝育婴堂的经费来源、普及情况以及发展动因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分析出育婴堂的性质:形式上是官府监督管理,实际上核心力量仍是士绅阶层,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育婴堂的态度最为"微妙",官方主张有威望和资产的士绅帮扶育婴堂,却对社会保障不制定律令法规,默认其为"细枝末节",这就使得育婴堂的救助效果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按语: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明末开始出现。清初,民间溺婴问题渐趋严重,朝廷和地方士绅更加重视建立育婴场所。康熙元年(1662年),于京师广渠门内建立育婴堂,收养遗弃病废之婴儿。雍正二年(1724年)颁布上谕,行文各省督抚仿照京师推行育婴堂。此后,各府州县皆设置育婴堂,许多州县官员和地方士绅或拨给公田、公费,或捐钱、捐田,供育婴堂所需。清政府对育婴堂的设立和管理政策也进行过调整。清代育  相似文献   

4.
朱湘丽 《大观周刊》2012,(47):32-33
明清时期存在着严重的弃婴及溺女陋习,政府和民间为了拯救幼婴设立了各种育婴组织,推动了明清育婴慈善事业的发展。育婴堂作为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在清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影响深远。本文对育婴堂的概况、管理运作、资金来源、收养对象及形式、儿童出路、救济效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100多年前的中国慈善事业是怎样的?而当你走近档案的时候,答案就会逐渐清晰起来.宁海县档案馆特藏室保存的30余卷清朝同治至宣统年间的县育婴堂原始档案资料,为世人揭开了清代慈善事业的一角面纱.孟子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由于饥荒、战争、贫穷、无节制的生育和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弃婴现象十分普遍.为此,各朝代均设有收养弃婴的场所——育婴堂.其多为公办民助性质,也有私人独家创办的.  相似文献   

6.
广东罗定市素龙镇的云煜书屋已经有5年历史,它依靠家族投资经营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下,用以文补文的方式,维持发展,走实用服务的路向,在乡民中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金顶  魏丹 《历史档案》2008,(2):113-119
社会慈善事业的健全与发展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研究也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福建晋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社会慈善的资料比较完整,涉及振济会、救济院、养老院和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的活动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该时期晋江社会慈善事业已经突破了传统架构,在活动范围、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适时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秋风 《出版参考》2010,(6):12-12
过去百年来,在中国从事公益事业的西方人与本土的中国人相比,不能不承认,国人逊于外人。在中国各地活跃着一批从事公益活动的外国人。其实,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公益活动的欧美人士。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是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信徒,他们中不少人拿出相当多精力从事公益活动:开办学校、育婴堂、医院,等等。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东期刊界正兴起近10多年来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众多的期刊从内容、版面以至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冲破旧框框,勇创新局面。本文试就广东期刊的改革形势,特别是三次的改革浪潮,作一些回顾和探讨。一、第一次改革浪潮——改名热1.广东期刊界在1981—1983年左右,曾出现过一次影响颇大的以更改刊名为标志的改革浪潮。广东期刊原来基础并不雄厚,多数刊物是1980年以后创刊的,原有的几份期刊如《作品》、《花城》、《广东青年》等,发行量也不很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广东期刊界吹皱了一池春水。1981年,《广东青年》在团省委支持下率先实行改名,刊名改为《黄金时代》,寓意深刻,内容也冲破原来偏重自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城市日报、晚报大行其道和都市类报纸的兴起,全国的省委机关报面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普遍出现了广告、发行下滑的局面.广东的报纸竞争尤为激烈.在广州地区就有5家日报、6家综合性报纸在竞争,读者的选择余地很大.<南方日报>营销方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相似文献   

11.
从全国来说媒体之间的差异很大,浙江的、广东的、四川的差异都很大.人才技术的优势各个地方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现传清代江苏元和陈锺麟<厚甫诗话>是一本伪书,此书原为清代广东番禺方恒泰<橡坪诗话>,盖出于书商牟利所造成的.伪书先后刊刻了两次,已湮没了原书的生存空间.本文指出伪书曾窜改了书名及作者之名,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书的内容,露出了很大的破绽,故予以考辨.然后,再考述两书作者的生平,指出书商作伪动机之一乃出于清代粤人推崇南来学者之故.最后,指出清代广东诗话颇能体现出一种推重南来学者的情意结.  相似文献   

13.
广东书坊,是研究古代广东出版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关于广东古代书坊的文献资料比较匮乏,清初以前的情况几乎是空白.文章在大量阅览明朝以来广东出版物,搜集整理有关广东书坊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致力反映不同时期广东各地书坊的状况及其出版物,为广东出版史,特别是明清两代广东民间印刷出版业的研究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论广东省地方戏曲文献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虹 《图书馆论坛》2008,28(2):92-96
广东地方戏曲是岭南精神文化的独特代表.广东地方戏曲文献是广东地方戏曲的历史见证物,广泛地分布在海内外粤人聚居地区.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查找困难.系统整合广东地方各剧种文献对继承、弘扬、研究广东地方戏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红 《文化遗产》2008,(3):147-153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它发源于番禺古镇沙湾。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为扶持和发展广东音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的说来广东音乐的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等的冲击和影响,广东音乐面临很大的发展障碍,如人才缺乏、理论研究滞后、消费市场萎缩、听众逐渐减少等。对广东音乐发展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重点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大力推广群众性广东音乐演出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做大量宣传以及多方位筹集保护资金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1990年底起主要在广东从事经济报道,因此有机会结交了一些工商界的朋友。从冠冕堂皇开始,进入无话不谈阶段。这些工商界的朋友们,对于新闻报道,由过去不太关心,到现在时刻关注,变化是很大的。然而,好听的话听多了也没意思,笔者倒愿借《中国记者》一角,将几位广东工商界人士对新闻报道的批评建议披露一二,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7.
吴建新 《图书馆论坛》2008,28(1):164-167
简述了清代广东农书的存佚情况以及编撰特点.并从以下方面说明清代广东农书的史料价值:在农业科技史方面,清代农书不仅反映了传统农业科技的成就,而且反映了近代农业科技在广东的传播情况;在社会经济史方面,简述了乾隆末年劳潼的<救荒备览>在救荒史上的意义,以及其他农书对研究晚清珠三角农家经济的作用;从士人心态、社会情态、广东士人对鸦片的态度、花卉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说明了农书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奉天同善堂     
<正>奉天同善堂源起于1881年左宝贵在奉天创办的慈善事业,1896年正式定名为同善堂,堂址位于奉天省城大西关外高台庙胡同(今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处)。它历史悠久,是奉天地区最大的慈善团体,在救助弱势群体,改善民众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881年至1894年间,鉴于太子河、浑河水经常泛滥成灾,贫民百姓流离失所,传染疫病流行,总兵左宝贵先后在奉天省城内创设了牛痘局、养老院、义学馆、栖留所、育婴堂、施粥厂、  相似文献   

19.
曹洵  张志安 《传媒》2016,(20):89-92
本文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媒体的报道实践为例,考察地方主流媒体融合报道的实践方式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广东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积极向媒介融合转型,进行平台整合;在报道中找准国家战略大局与地方发展的共振点,突出广东视角,回应广东关切.文章指出广东媒体还可在媒介融合的机制化、强化议程设置意识和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地方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提升舆论引导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严小希 《出版经济》2004,(12):64-66
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在努力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广东增创新优势的基础性战略,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文化大省,与经济大省、经济强省一样,同样应以文化的对外开放程度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出口成绩斐然,无愧于经济强省的称号.然而,广东的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产品出口水平由于受到诸多局限,显得与当今的经济对外开放水平很不相称.参考广东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除了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外,通过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出口水平,通过国际市场的磨练,增强广东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发展壮大广东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