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庸武侠在武侠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鹿鼎记》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在武侠小说中亦颇为重要。金庸武侠小说,目前已有三部译有英文全译版。《鹿鼎记》是由著名的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译出,文中,译者运用了翻译明晰化的策略,将这一部经典的武侠小说展现在西方的读者面前,明晰化的翻译为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了借鉴意义,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从武侠文化和美学视角分析,《卧虎藏龙》通过一件兵器、一个人物、一场仪式等典型意象的营构来创造"武术之美",在"武术之美"中表现中国独特的武侠文化。不仅成功地将武侠文化运用于影视艺术创造中,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武侠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骑士文学也被称为“侠士”文学,但二者的“侠”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武侠游离于社会边缘,以侠义和自由作为精神内核,在这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以构成完整人格;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相似文献   

4.
蔡冬园  覃美律 《海外英语》2014,(13):116-117
金庸武侠经典作品,不仅风靡整个中国,更是被翻译成很多语言,其中四部已经出版了英译版。但对于西方人来说其著作因为其特殊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帮派,功夫等难于理解,故其专有名词的翻译需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更利于读者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汉英意象的转换。而武侠小说中含有很多独特的武侠文化意象,这些文化意象则更具中国特色和武侠特色。在《鹿鼎记》的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译者闵福德对于其中的武侠文化意象采取了独特的"杂合化"表达,文章拟从武功招数、绰号名称及帮派名称三个方面探讨武侠文化意象的传递方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武侠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时间上讲是指1949年之后的的武侠小说。当代武侠小说承继现代武侠小说之流变,以"侠义"为中心,以"江湖"为战场,着重写江湖中的人情、人性,同时又吸取了世界流行小说的要素,具有更为宽广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武侠小说主要分为"港台新武侠"与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书籍英译本数量少、涉及作家少,网络译本数量多、涉及作家多,但总体上翻译质量不高,中国大陆在武侠英译上还是空白。武侠小说翻译研究的文章数量少,中国大陆更少,尚未解决武侠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因政治制约、经济和文化生态的不同,造成了大陆和港台在武侠小说翻译与研究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见义勇为或叛逆造反的行为。当代武侠小说创作最成功的当为金庸,有“华人世界有井水处皆知金庸”之说,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用精深的历史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独到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深刻领会,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把握,加上精彩的叙事与描写,造就了异彩纷呈的武侠世界。如他在家喻户晓的《射雕英雄传》中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有机结合,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武侠形象。  相似文献   

9.
魏颖 《海外英语》2013,(2X):134-135
中国武侠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笔。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形式,武侠小说中不仅包含中国古典文化要素,还有其独特的武侠文化特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的难度更大。该文在分析武侠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并且就武侠文化中的特有词汇,如"江湖"、"侠""、义"等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对今后的武侠作品翻译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鹿鼎记》不同于作者以往的武侠小说,呈现和建构了一个"非武侠"的世界。作者使用宏大叙事与大话文学的内在张力,体现对政治/权威的反讽,并通过"非武非侠"对经典"武侠"叙事的消解,体现对正统文化的解构,呈现出狂欢化叙事与文本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作家常常在笑傲江湖、无拘无束的武侠世界里驰骋想象力,赋予小说主人公以极大的自由,因此家庭往往被放弃了.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作者却创造性地化用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因素,给其笔下异质的江湖世界人物套上人间的枷锁,大大加强了其小说的现实性和文化性,从而创作出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大众意识层面的通俗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科书"。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为依托,实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全面升华及其与儒家的完美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道家意境",是其理想的人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人生和为人处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郭高巍 《考试周刊》2012,(22):26-27
武侠剧是人们接触最早的电视剧类型,港版《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些人心中无法复制的青春记忆。但武侠剧这种脱离现实.仅供娱乐的电视剧类型因无力承担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被长期忽视。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港台武侠小说及港台影视作品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武侠作品几乎成了中国符号的象征。在这种情境下,第五代导演们纷纷拍出了自己心目中富含文化表征的武侠大片.从而也带动了电视剧的“宏大”武侠时代。  相似文献   

15.
吕昊 《海外英语》2012,(5):197-198
"功夫"与"熊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也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形象大使"。《功夫熊猫》和《功夫熊猫2》中诸多中国元素的展现以及影片在全球放映的成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在现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会大行其道好莱坞。其中一方面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近年来的崛起。另一方面是美国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9,(3):61-68
金庸小说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境况却不容乐观,译本数量和相关研究都极其有限。其间不仅涉及翻译技法的问题,也关涉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诗学等更为深层次的文本内涵。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语境下金庸小说英译面临的问题,进而将文学翻译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探索武侠小说"走出去"的现实路径及其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8.
启蒙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代以降我们历经甲午战后的救亡启蒙;紧接着是清末民初的多方位启蒙;再后来出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全面启蒙;改革开放后又重现了大范围的启蒙。这些启蒙运动均以西方文化来启蒙中国文化为主旨,并拥有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落后文化的先入为主之观念,最后导致中国传统被破坏殆尽。然西方文化或因为不能尽服国人或因为很难本土化而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同时由于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之不足乃至误解等原因从而出现中国式的西方文化。但这些西方文化或者中国式西方文化却成为中国人争相追求的目标,因而国人又重新陷入了西方文化的束缚中而不能自拔,再一次被西方文化所禁锢。这些情况使中国在获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唐洁 《考试周刊》2015,(28):19-20
文章以《鹿鼎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策略、西方读者的阅读经验和读者反映等方面阐述译本是否忠实地传达出武侠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进一步探讨西方读者对武侠小说英译本的接受情况,以及他们对武侠小说的期待等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武侠小说译介被推广给西方读者,相信对于金庸《鹿鼎记》译本的研究能给翻译工作者今后的武侠小说翻译实践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好评不断的《功夫熊猫》,本文试图采用文本分析方式,从形象性格、故事情节、主题意蕴等方面剥离《功夫熊猫》表面的“中国元素”,阐释中国元素与西方精神的差别,指出其创作中依然宣扬的是西方文化价值与审美习惯,从而说明《功夫熊猫》的非“中国元素”以及深藏于其中的好莱坞商业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