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颠覆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文章从学习、能力、评价三个向度,探讨了AIGC何以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大规模协作学习、AIGC何以赋能学习者能力培养、AIGC何以赋能学习评价三个关键问题:AIGC赋能学习呈现从“千人一面”转为“千人千面”的特征,可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答疑解惑、学习反馈五个方面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并从适应性群体形成、专家促进、虚拟代理、智能调节四个方面赋能大规模协作学习;AIGC赋能能力呈现从“千篇一律”转为“标新领异”的特征,可促进学习者“传统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为学习者“21世纪技能”的培养与评价提供支持;AIGC赋能评价呈现从评价学习转为理解学习、促进学习与重塑学习的特征,通过提供细粒度信息、提供及时评价与反馈、赋能学习评价达成AIGC赋能评价的目的。文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AIGC的赋能作用,并为推动AIGC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AIGC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时代,海量化、碎片化、未索引、无规则的数据信息分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而这些亟待挖掘的数据信息具有极高的情报价值,如果将其加以分析和利用,能够为国家安全树立起牢固的保护墙。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通过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内容生成以及评估和细化等方式,使得情报收集和分析更加灵活和高效,该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对开源情报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在信息生态视角下探讨了AIGC技术影响下开源情报工作的内在机制,发现AIGC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开源情报的预处理效率,并能拓宽情报获取渠道,但同时也存在信息失真的问题。基于此,建议应增强关于AIGC技术的开源情报的可靠性评估,全面提升情报产品质量,并引入AIGC技术作为开源情报工作的底层技术。  相似文献   

3.
AI产品管理与AIGC治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但AIGC与人类作品在外观上无法区分,因此AIGC去匿名化是有效落实治理方案的前提。人类创作与AI生成的本质区别在于:AI生成存在对数据模型的范式依赖,而人类创作则表现为对现有范式的突破。算法与数据模型决定了AI生成必然是有迹可循的,所以AIGC去匿名化的关键,在于找到AIGC与数据模型之间的关系,这要求掌握算法与数据模型的AI服务商承担构建AIGC去匿名化平台的责任。此外,生成式AI作为大数据搜集与整合工具,其本质与信息网络检索工具无异,立法应明确AIGC的公开信息属性,用户应对其AIGC使用行为自担风险。除生成侮辱性等内容之外,针对用户关于AIGC的使用与传播,立法宜对AI服务商继续延用“避风港规则”。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应用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从识别准确度超过人眼的计算机视觉开始,人工智能逐步走向产业化。而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兴起则再次告诉人们,人工智能将必然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几乎同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人工智能”的要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在推动网络内容生产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极大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价值倾向模糊、底层架构缺乏监管、深度绑定智能算法、操控舆论生成、真假信息难辨、对冲与消解主流舆论等问题。基于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态势,应抢占主动权,主动适应智能技术需要,加强对其生成内容的监管与提升识别能力,重视对底层数据与架构的治理,以打造高质量作品、加强情感连接来突显人的主体价值,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困局,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王蕾 《中国考试》2023,(8):19-27
初步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教育考试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试题自动生成与技术增强型试题方面的应用潜力。通过AIGC技术辅助试题自动生成,可以自动、快速地生成大量高质量内容,从而降低命题成本;技术增强型试题能够丰富题目类型,加强核心素养考查,使试题更为接近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两者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解决题目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还能够实现考试试卷的个性化,更加突出能力和素养考查。建议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考试等项目中开展相关试点,并加快开发适用于我国教育考试的大语言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转换而非知识堆栈。作为新一轮AI革命“皇冠上的明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复杂数据处理等能力,拓展出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新路径。该研究以AIGC的功能机理与助研情境为基点,从知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阐述了该工具对于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赋能逻辑。然而,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AIGC的助研应用仍面临着知识生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质疑、服务客体的局限性、数据安全与伦理的危险性以及信息承载意识形态的侵犯性等问题,应从四个层面制定技术赋能策略:在工具层面,以技术降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知识权力公平;在基建层面,扩大教育研究数字化空间普及;在安全层面,创建科研领域的轻量化专用型语料库;在话语建设层面,支持本土AIGC平台的功能迭代与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能通过模拟人类思维来辅助文献阅读、扩展写作思路、辅助文本创作和润色语言格式,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和有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然而学界对将该技术应用于学位论文写作存在争议,涉及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信息安全、学术作假等法律问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辅助学生学位论文写作的同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法律风险。基于包容审慎的法律要求,应当坚持协同共治,坚持技术革新,坚持分类分级监管,在禁止代写行为的同时多措并举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内容创作的变革性工具之一,有助于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新的利器,进而解决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体量不足、效率不高和质量不佳等问题。在AIGC场景下,人机共创将成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以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为理念基础,以人机互促、人机互信、人机互补为原则,涵括互动生成、深度加工、协同互补和质量监控四大机制,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共创生成。为了更好地引导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创新开发,可遵循基于AIGC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人机共创框架与流程,即按照“确定需求→素材生成→素材审核→重组聚合→分发应用→反馈优化”等6个环节进行共创开发。但开展基于AIGC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人机共创仍存在内容版权归属、伦理与安全、算法歧视与偏见等风险与挑战,亟需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具体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AIGC相关技术和功能,推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现AIGC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能自动创作出一些文本。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这一问题上,我国学界存在着互相对立的观点,实践中的两起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纠纷案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判决结果。从“作品”的内涵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难以符合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因此不满足著作权法中“作品”的“独创性”内涵。从著作权法的宗旨来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具有人类的思想和情感,在价值层面无法和人类作品相等同。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构成著作权法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推动新一轮教育大变革。高校思政课是公共课,也是意识形态教育课,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就当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AIGC赋能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推进思政课“大平台”建设、知识传授与学习的方法创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评估。通过AIGC赋能所带来的泛在化空间、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学习彰显了技术的价值功能,但AIGC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隐忧,包括大学生数据安全风险,教育伦理问题,技术局限性所致的误导性输出,师生群体中智能鸿沟的普遍出现,西方不良价值观念渗透的危险等。在充分享受AIGC带来的红利时,应极力避免其附随的问题与风险,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完善信息保护技术与机制,重塑教师的“人生导师”角色,构建虚实共生与人机协同模式,提升师生群体的智能素养,同时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2.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发展日益蓬勃,引起了业界与学界的广泛讨论,然而目前对于AIGC如何影响学术生态的讨论尚不系统。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AIGC的源起与发展,并讨论了ChatGPT带来的新变革。然后,文章基于学术生态的基本概念构建分析框架,讨论了AIGC对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学术传播方面的影响,并以ChatGPT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讨论。文章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可以在知识生产、科学评价、快速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可能造成责任分散、潜在歧视与信任危机。最后,文章讨论了如何应对AIGC带来的风险挑战,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规范、构建审查机制与推动研究透明。文章为政策制定者理解AIGC对学术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理解视角,并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AIGC提出了逻辑进路,旨在为未来学术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现代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来讲,其具有内容繁杂且理解难度大的特点,需要高中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与领悟,大大增加了学业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解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此引导学生进步与成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的积极作用及具体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生成式的AI”或“生成式的人工智能”(AIGC)的角度看,需要关注“自然生成”“人工智能生成”“社会生成”或“伦理生成”之间的关联和区分。人工智能具有确定性与生成性,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being与becoming的沟通和统一。从传统意义上的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体现了重要的转换,但二者在本质上都关乎何为人的追问。人工智能所体现的理性具有非原创的意义,人所具有的理性推论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则具有原创性。相对于人而言,AI作为一种机器,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器”,只具有工具意义,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也难以获得伦理主体的地位。此外,人工智能主要表现为人的创造的一种结果,真正的原创意义上的智能只有人才具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原始的创造者,把人工智能看作比人更高级的动物,并不合乎事实。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取代很多人的工作,这在本质上如同在近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机器不断取代手工操作,二者情形相近,原理也一致。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不断地走向人性化的社会、达到真正自由存在形态的一个环节或前提。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细节、对某些方面越来越深化,但是总体上对世界的把握离不开哲学。另一方面,科学...  相似文献   

15.
2023年3月,巴黎政治大学针对人工智能工具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发起讨论,内容涵盖ChatGPT引起的巨大反响及其背后传达的价值观、人工智能工具对教与学的重构、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来源与内容生成、人类与人工智能工具的共存等方面。参与讨论者从教育技术、教育政策、新闻传播等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和研究带来的主要挑战,为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在政策和智能技术助推下,教学不断演进,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智慧教育引发教学智能化、流程化和规模化变革,教学面临着在资源与技术、师资、外部环境困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育生态与学习方式,推进教学定位与育人方式协同改进,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助推智慧教学创新发展,改进数据智能平台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成效。通过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师角色转型,构建协同互联的智能教学生态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开发层级清晰的网络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优化和完善教学体系,促进课堂智能化教学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变革中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职业教育中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智能培养过程中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但在打造智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需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构建“智慧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多元关联网络设置专门化的学习场域,实现学习资源的集成共享;研制人工智能促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多维度”评价新格局,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教学潜力;高校要设立人工智能管理思政课教学支持中心以解决数据风险;思政课教师要构建双师行动者关系网络以落实“人机协同”,以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立体化、复合化的教学需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ChatGPT对人类学习方式和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变革效应备受关注。职业教育是与技术连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主体,其专业发展过程势必会受到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影响。从技术功能角度出发,在先进算法和海量数据的支撑下,ChatGPT在信息检索、知识生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为职教教师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升以及专业素质形塑提供了新机遇。但是,ChatGPT所带来的内容生产“失真”、功能运用“高阶”以及人机关系“紧张”等问题也使职教教师专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充分释放ChatGPT对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赋能效应,迫切需要打造技术与教师共生发展的良性格局。具体来说,需要理顺人机关系,激发“想用”意识;增强数字支撑,厚实“能用”条件;重构育训体系,形塑“善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伴随时代发展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人工智能带来了“第四次教育革命”,由此也催生了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的危机、角色关系的冲突、角色期待的提升等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生成,大多源起于技术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围困”,技术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使技术遮蔽了教育使命;技术力量的凸显,使教师原有角色落后于时代发展;技术的边界突破和鼓励多元,使教师角色的重心发生位移;技术工具理性的张扬,使教师陷入“工具人”的泥潭。由此,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教师亟须在教学实践中回归育人使命,改革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彰显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自身角色的重塑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