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产物,是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进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法治知识学习,提升学生法治素养。透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修订变化,以专题式教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展开丰富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相似文献   

2.
高妤娟 《江西教育》2023,(11):46-47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能促使学生在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渗透法治教育,通过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等路径,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领域内实现了广泛地应用,也是我国各个行业必须遵守的价值理念和实施规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最适合的学科,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素质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融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领域内实现了广泛地应用,也是我国各个行业必须遵守的价值理念和实施规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最适合的学科,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素质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融入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教学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云南省作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世界花园”的生物资源优势,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云南省4000多万各族儿女共同的心愿。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植根于学生心中,不仅是有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路径,而且是在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学科育人与课程树人的双重任务,是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相似文献   

6.
施庆丰 《成才之路》2022,(2):133-135
基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融入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与所学内容产生情感互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应用案例教学法、小组探究法、故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课堂组织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与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文章将探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思想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之源与核心要义。基于目标、内容、实践、评价的课程教学四要素,构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重路径,包括在教学目标中设定预防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完善优化与健全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实施中践行全面与多元共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教学评价中深化自觉调整与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以此建立涵育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长效机制,发挥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的协同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更应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可引入真实案例、挖掘时政资源、创设法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不断探究更有效的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学的角度,透视"学生去哪儿""学生怎样去那儿""学生到了哪"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是否从各自的起始水平向"+1"水平展开学习,教师的教是否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情境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以小情境教学为突破口,把学习中的群体看作教育小情境,以小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组织单位,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要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在课堂上,形成教与学里应外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三线建设所蕴含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汲取其精神养分,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利于新时代中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之情、锤炼意志品质、树立报国之志、捍卫宪法法律。针对融入所面对的困境,从紧扣课程标准、深入挖掘资源、丰富授课方式、回归课外实践等途径入手,充分利用好三线建设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其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带有德育价值的学科,该门学科和现阶段“依法治国”的思想相统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范畴。本课题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13.
罗克坚  柯彪 《成才之路》2022,(14):40-42
绿色教育是在包含环境保护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将绿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将绿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贯彻落实绿色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给学生一定的激励,让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有军 《家长》2023,(11):46-48
<正>小学德育与法治课程是立足于学生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和品行习惯为中心的综合类课程,其实践性的教学目的在于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在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同;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发展。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关注学生知行合一,注重德育的实效性。如,一、二年级的《德育与法治》教科书,多以对话的形式展示课堂内容;三至六年级教科书已非单纯的交流互动,有交流园、阅读角、知识窗、活动园等不同的栏目,而实际的教学活动则主要集中在交流园和活动园栏目。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也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国家和学校重点关注的课程。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成长教育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融入党史教育,充分发挥党的百年史在教育学生中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党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相似文献   

17.
何培华 《学苑教育》2023,(5):52-53+5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而怎样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从小就植入爱国主义的情怀,渗入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充分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地域特色文化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促进青少年更意愿去接受、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精髓,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章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思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策略,更好地突出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思政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海林 《天津教育》2021,(3):105-106,109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加强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接班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融合措施,本文就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阐述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瓶颈,最后提出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循序渐进开展,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逻辑,即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认知教育重在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情感教育重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实践教育重在探索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劳动。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对劳动从认知内化为情感,进而从情感外化为自觉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