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敬 《四川教育》2022,(Z2):47-48
近年来,关于五育融合的实践与研究如火如荼。五育融合落地落实的前提是要对五育融合的定位、目的和意义有清晰的体认。五育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价值正当性的高阶融合;五育融合的关键是体现各“育”自身的教育属性;五育融合的基点是“人”的完整性,其根本途径是实践参与;五育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汪芳 《儿童音乐》2023,(2):67-69
<正>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中小学开展音乐教学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学健全学生的人格。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五育并举是要求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同时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五育融合则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发展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五育融合教学模式的质量,为此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也需要重点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中小学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提出的观点,也是对“五育并举”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相比“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不仅强调“五育”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更加注重“五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在鼓励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完整的人”的培育。[1]鉴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五育”失衡现象,“五育融合”教育的提出既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又是对回归教育初心的呼唤。近年来,5G、大数据、  相似文献   

7.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基本面的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是五育融合育人的逻辑原点与根本之道.实践参与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根本途径,核心问题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工具,大观念是五育融合教学的深层纽带,广泛适应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目标导向.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框架.五育融合教学的实质是促进学生更高质量的整合性学习,回归实践活动的参与式教学、核心问题统整的探究性教学和大观念为主线的整合性教学则是五育融合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式,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表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育融合,应从已有的课程逻辑转向教学逻辑,在新时代教学实践变革的意义上澄清五育融合的理论本质。五育融合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特定教学实践活动中交融与转化,进而实现教学创新及全面育人的过程。融合过程中,五育互为价值基础、发展动力、实践介质和评价要素。在现实层面,五育融合理论要转化为五育融合实践仍面临多重困境,突出表现为来自思维、知识、文化与实践的挑战。转向教学实践的五育融合,亟须探索和构建相应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文化生态与实践范式,实现五育融合型教学实践的创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的文件,在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战略思想上提出面向2035年教育“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五育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限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平衡”“融合”“评价”“价值”四个方面。为保证“五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目标的实现,应从意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方面树立“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观;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组织指导等方面加强“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应从政府宏观引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布局、国际教育参考等方面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从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上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五育融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绎而来,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五育”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有机融合五育的教学实践。其具有德、智、体、美、劳五个内在要素,分别与语文文字中“情”“法”“活”“美”“用”相联系。作为学科综合育人的关键举措,语文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五育渗透;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内外共育;更新育人模式,实现五育互融;重构评价模式,实现以评促融。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育人是顺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提高育人质量”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五育割裂各自为政、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在明确五育融合育人内涵要义和新时代高职院校五育素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五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五个对接、一二课堂互补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科学构建必修与选修并存、一二课堂一体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立多元多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实施第二张成绩单、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等措施,全面保障高职五育融合育人实践的具体推进。  相似文献   

17.
当下,作为新时代育人风向标的“五育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议题之一。但存在的现实困境有:功利主义教育观肢解“五育”完整性;封闭的教育场域压抑“五育”自由性;教育主体的模糊使“五育”承受融合的割裂性。生命哲学作为具有哲学秉性的学理,以其与教育之间的同源构建“五育融合”的路径。基于个体生命样态的憧憬,坚守合理适度的“五育融合”信条,进而重筑生命自由与心灵解放,弥合“五育”起点与其内在精神的异化缺失,最终使“五育”得以落地,让生命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对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育元素分类解析可以发现,每一门学科、每一堂课蕴含着以一育为主、融合其他各育的丰富可能。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发展为旨归的学科教学范式。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科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五育元素,整合利用五育元素进行教学设计;以落实分科教学中的五育融合为主,以积极拓展跨学科教学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辅,立足校情开展脚踏实地的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要将五育融合式学科教学落细落实,教师要明确育人使命,学校要落实组织支持,教师教育机构要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9.
学生自治的整体性、情境性、问题性以及自主建构属性与“五育融合”的指向高度契合,但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实施对这方面的关注都很匮乏。学生自治中本身含有五育的内容,同时学生自治中的美德培养、思维培养、情感培养、自主培养又为“五育融合”提供了方向、方法、情感和能力支撑。“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自治存在如下问题:效率主义导致“融合”目标的偏离,浅表化运作导致“融合”深度的缺失,学生生存惯习导致权力思想的萌生。“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自治的发展建议:大力开展学生自治,为“五育融合”提供实践场域;大力建设学生文化,为“五育融合”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五育融合”指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五部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即立足“全面发展”重视德育,着眼“立德树人”窥见情感教育,从情感教育角度推进五育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五育融合”理论为背景,实施古诗词情感教学,然后在情感的加持下达成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