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名作家刘白羽8月24日走完了他89载的人生之路。1916年出生于北京通县的刘白羽,20岁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并走上创作之路。1938年他奔赴陕北,加入延安艺工作团,受到毛泽东亲切会见,并参加了延安艺座谈会。作为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名小说家和中国最富激情的散家之一,刘白羽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50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学作品奖,《芳草集》获全国优秀散奖,散名篇《长江三日》《日出》被编入中学语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河之一,它奇伟壮丽,风光如画。千百年来,长江吸引着无数墨客骚人神往咏赞,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优秀诗文。但是,长江作为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自然物,在旧时代的文人笔下所作出的审美判断,总不免烙上个人得意或苦闷的印记,因而,所表现出来的长江的美感形象,也摆脱不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思想情趣的束缚。《长江三日》的作者刘白羽同志,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他的笔端总是饱蘸着爱国的热情,熔铸着革命的理想,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相似文献   

3.
作家刘白羽同志于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七、十八、十九日畅游长江,写下了散文《长江三日》,发表在一九六一年三月号《人民文学》上。作者游畅长江的第一日,通过昼览和夜观江景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第二日,写出了船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的见闻;第三日,即景生情,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好形势。全篇以日期为序,每日以时间为序。作者采用了富于变化的多种表达方式,多种修辞方法,把沿江景物和作者的感怀,一并表现出来;使  相似文献   

4.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最初发表于一九六一年《人民文学》三月号,这是一篇用日记体写成的优美的游记。作品以多姿的彩笔,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奔放的激情,对自然美和生活美作了诗意的哲理概括,唤起我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我们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刘白羽先生在《长江三峡》中引用了许多神话传说、前人诗篇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了神奇美妙的意境。其中有关王昭君的传说更是引发人无尽的情思。但课本中两条注释值得商补。  相似文献   

6.
刘白羽同志的《长江三日》,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一年三月号上,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红玛瑙集》。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的游记。作者通过对从重庆到武汉三天的江上旅程的记述,表达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在长江壮丽风光中的联想、沉思和展望,又启迪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挚爱和对深沉的革命哲理的体察。这篇散文优美,象一幅织锦;动人,似一首诗篇。这种给人以美和诗意的感受,是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分不开的。《长江三日》充满着蕴藉隽永的意境。这是由于作者对生活中的美和诗意作了努力的发掘、对生活的哲理作了深沉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刘白羽的散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非常注重色彩描写。《长江三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描绘了长江的无限风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2003~2008年数据为基础,从引文与作者统计角度,对《地质科技情报》相关引用期刊与被引期刊、作者发文量排名、作者被引排名和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名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质科技情报》近年来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逐年提高,但速度相对缓慢。《地质科技情报》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强其影响力:加强诸如地质大调查、青藏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等热点问题和地区的研究论文的刊载;保持优势栏目;加强专家学者高质量综述论文的约稿和中青年学者科研论文的发表;缩短论文发表周期。  相似文献   

9.
去年,武汉四十一中学邀我为同学们讲解《长江三日》。我非专业教学人员,不敢班门弄斧;但给青年们宣传长江建设,义不容辞,乃欣然试讲,故曰“试讲小札”。谨就教于方家。《长江三日》是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在1960年写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作家以伟大的长江、壮丽的三峡为主题,用神奇的彩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画卷;用高吭的歌喉,为我们唱出了一曲节奏昂扬的祖国颂歌。  相似文献   

10.
徐先斌、刘鹤云二同志对《长江三日》中的几个词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这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进一步商榷,有的则是作品的白璧微瑕。我们将把他们的看法转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刘白羽同志。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各一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不出于一人之手;两篇文章不是韩非的作品;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者。  相似文献   

12.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很不错的课文,但是细细读之,总觉得前三段文字在内容组合与文气贯通方面略嫌不足,影响了文章的美感。 为叙述方便,先将这三段文字摘引如下,并增加段落和句子的序号。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平时与人交流的时候,有时难免会说“白字”。在古代,说“白字”可是个了不得的大毛病,会遭到众人的嘲笑,“白字大王”这样的“美称”搁在哪个“文化人”身上,都是背不起的,会终生让你抬不起头来。但是,好像现代人真的是活得潇洒起来了,走到人群里听一听,把字音读错的情况真是“海”了去了;就连电视、广播里训练有素的主持人、播音员,也时不常地蹦出几个“白字”来,让人惊愕,让人感慨。最近,笔者偶尔拜读了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一本书《三日告别误读──播音主持教学必练1000句》,不读不知道,一读,可真的吓了一跳──原…  相似文献   

14.
15.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的教学片段如下: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小节呢?请听录音。(生听录音,体会)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伙伴听,好吗?(学生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练习朗读,有的读一节,有的读全诗)生:我最喜欢第一节。(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流利。生:他应该把“凉凉的”读得轻点儿。生:不,我觉得要读重点儿。师: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再读一读。(两人分别读这句)师:你们还想评一评吗?生:他没有把“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谁能再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16.
提起《汉书》,一般人都知道它的作者是东汉人班固所作,其实,这部书并不是他一个人撰写的,而且成书也有一个过程。原来班固的父亲班彪(字叔皮)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感到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对《诗经?唐风?蟋蟀》诗旨的解说,对刺晋僖公、相互警戒、感时说等说法,逐一加以考辨,指出此诗所体现出的是联类而及的人生感悟,显示出作者张弛有度的生活态度和忧深思远的思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将清华简《蟋蟀》与《诗经?唐风?蟋蟀》作了比较,得出前者为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屡经润饰而成。并指出简本《蟋蟀》原本为流传于民间的具有唐地地方色彩的乐歌,周武王伐耆(黎)得胜凯旋,在饮至典礼上周公吟咏此诗,借以告诫王及臣僚胜固可喜,然前路维艰,不可沉迷于享乐之中。唐风初形成于唐地,后唐并入晋,唐风犹存。《诗经》编辑者将其归为《唐风》自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一、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会注考证》至“不容”处读断。杨树达先生《古书句读释例》105条说:“黄侃以‘自疏’二字属下读,是也。《汉书·扬雄传》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环境科学》载文、作者及引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04年1-6期的载文、作者及引文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该刊的载文特点、作者特点及引文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