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是国家民族苦难奋斗历史,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患,对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进行了反思。忧患引起反思,反思是为了自强。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4.
雷娟 《陕西教育》2010,(5):62-62
犹太人是世界上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犹太人尊师重教,有“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的古训。犹太人以教育传承民族苦难和文化。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千年流而不散.最终在故土立国。  相似文献   

5.
对犹太民族,我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民族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一个狭长的濒海沙漠地带建成了一个富裕国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色列人对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入学率百分之百,高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大学百分之三十六以上;最让人钦佩的是以色列人的民族情感教育——人。人对本民族的受虐史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不管是两千多年前的苦难的流亡史,还是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几遭灭绝的悲惨史,犹太民族始终未能释怀。  相似文献   

6.
艾青诗歌的民族忧患意识具体体现在对土地和农民的苦难命运、对追求光明的曲折遭遇、对民族危亡的悲剧性感悟和对生命的人关怀。本将其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考察,通过从各角度、各侧面进行分析论述其丰富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对中国化、精神的传承与超越,并探讨苦难和悲剧的内在关系,从而集中体现出苦难和悲剧是艾青诗歌的表现核心,是艾青诗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体现。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个美好而可爱的国家。但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又是多灾多难的。然而,也唯其因为她经受了无限的磨难,她才更加伟大,更加美好,更加可爱,借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一句话说,就是:“这个民族一定受过多少苦难,才能变得如此美丽!” 夜霖同志的长篇小说《红色死神》,就通过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角度,写了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苦难。在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所经历的无数磨难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演出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悲剧!应该说,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比起古希腊、古罗马来,比起古代和现代的欧洲和美洲来,也是一个不乏悲剧的民族与国家,这样的范例在我国的历史中是不胜枚举的,象屈原、岳飞、文天祥、于谦等许多人物的死都是。然而,尽管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乏悲  相似文献   

8.
《青海教育》2013,(6):1-1
中华民族有过灿烂的辉煌历史,也有过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更有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迈进的奋斗历程,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明确的三个历史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这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的三个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9.
将军虽离去有女笑东风○王柳松师生喜爱的高材生“一唱雄鸡天下白”。吉夫人一家结束了15年来颠沛流离、隐姓埋名的苦难生活,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谈到这里,瑞芝感慨万分:“解放了,国仇家恨才雪于一旦。只有国家民族的解放、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我们这样的人家才...  相似文献   

10.
一神宗教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思想不等于一神宗教,思想是概念运动,宗教则是信仰运动。一神宗教的产生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一神教产生之客观或必要条件是"民族共同体的苦难",而"民族共同体的苦难"与犹太民族基本是一个同义词,在古代,不再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犹太人这样无助、无望,因此,作为一神教的产生是非常偶然的。但"民族共同体的苦难"只赋予一神宗教产生以可能性,而没有赋予它以现实性,一神教之产生仅仅有客观或必要条件是不够的,它还须有主观或充分条件。一神教产生之主观或充分条件是"先知们的战斗精神",正是先知们的努力及献身精神使得犹太民族幡然忏悔、大彻大悟,并真正踏上一神宗教的通途。  相似文献   

11.
苦难造就了艾青的主体意识,这在其狱中诗里表现出来,即对社会现实的深化反思、对个人和国家民族出路的探寻、对自我角色的设计和开拓及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2.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13.
王谦 《文学教育(上)》2008,(21):128-129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日光流年》,通过与《圣经》文本互文的方式写出民族在苦难时代的寓言。使得对现实事件的思考能够回归到在苦难时代一个民族如何寻找自己出路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电脑》2010,(7):84-85
冲刺试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担当,孙中山的时代,为中国的独立而奋斗;毛泽东的时代,为民族的苦难而奋斗;邓小平的时代,为国家的繁荣而奋斗;21世纪的你,将为了什么而奋斗呢?  相似文献   

15.
略论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刘学照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遭受屈辱和苦难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和抗争的历史。本文谨就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间的民族觉醒的心路历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对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理解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人们对之有各种阐述和理解,缺乏...  相似文献   

16.
继续前行     
一个有着深刻理性思维力量的民族决不会沉湎于曾有过的苦难,也不会浅薄地迷恋于现有的业绩,我们的思路和目光一直集中于现实给予的挑战,致力于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但在近代由于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陷入丧权辱国的苦难深渊.中华民族在沉沦中的多次奋斗与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率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才终于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  相似文献   

19.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20.
苦难问题是人的大问题。由于对待苦难的态度的不同,苦难也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旧有的神义论只从理性出发为上帝的辩护,从而有根本的缺陷。神义论应当从苦难问题出发讨论,这种基于苦难的神义论可以称之为“新神义论”。在新神义论的基础上,苦难的意义才得以揭示,基督神学作为“苦难神学”也有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