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晴雯是《红楼梦》里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一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但同时也是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该文试图以晴雯的言行为切入点进行批判性分析,她“心比天高”而“白矜与自傲”;她“身为下贱”却“不善自藏”地“任性高鸣”:最终“风流灵巧招人怨”,而这些是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晴雯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她的言行为当时的封建社会大环境所不容,"以卵击石"的反抗必然遭到封建势力的扼杀!晴雯死得冤屈,但也死得有价值,她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文章主要从法国符号矩形方阵关系图来分析晴雯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及背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晴雯的悲剧命运让读者叹惋唏嘘,学界基本有两类观点:一是认为晴雯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奴,其夭折是因封建社会的摧残;二是认为晴雯的悲剧乃由自身性格缺陷造成.二者都未从根本上探究晴雯悲尉命运的必然性.晴雯之悲剧原因有二:首先,在当时的环境中,一个丫鬟被撵出大观园意味着面临生存困境,其次是她对所处环境与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晴雯是红楼梦大观园内最具有反抗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丫鬟,她容貌美丽,心灵手巧,性格刚烈,从不奴颜婢膝、自轻自贱。晴雯的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和"礼"性的封建意识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晴雯与袭人是宝玉身边的两个头面丫头,是一组对比着的悲剧人物。晴雯是“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的自尊傲世,洁身自好的奴隶,她是反抗者的代表,她反对尊卑贵贱的等级歧视,主张人与人平等。所以她的性格和行为当然不被贾府的主子们容许,她最后被逐乃至于“寿夭”就是必然的了。两个对比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说明作为奴隶,反抗是悲剧,顺从也是悲剧,要想获得平等的生活,要想摆脱不公正的命运,在那个社会里,只靠个人奋斗是行不通的。所谓“千古艰难惟一死”即是此理。  相似文献   

6.
黄后颖 《文教资料》2012,(25):16-17
晴雯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她美丽,善良,疾恶如仇,坦率真诚,争取平等,具有反抗精神,体现了人性的光辉,本文浅谈了晴雯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杨琴 《文教资料》2013,(17):7-8
晴雯是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最赞赏和钟爱的人物形象。作者颇费笔墨,写她的美,她的率真,她的不幸。洋洋洒洒一篇《芙蓉女儿诔》,道尽了她短暂、悲剧的一生,"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似乎揭示了她悲剧的根源。晴雯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物为什么会被毁灭,除了她所处社会吃人的本质外,与她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她身为封建家族的奴婢,而内心却无拘无束,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命运,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深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中,晴雯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作者血泪凝成的一个真诚直率、嫉恶如仇少女形象。这位美丽聪颖、秀外慧中的、r鬟,最终却被诬屈死。她的悲剧是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造成的悲剧,是那个封建制度的环境酿造的悲剧,也是她那种如“暴炭”般的性格铸就的悲剧。她的纯洁和美好的被毁灭,使我们在悲痛与哀伤中受到震撼与冲击,同时,也让我们在充满污秽和鲜血的贾府里,依稀看到一点希望的亮光,感到一丝和暖的春天气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爱米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南方没落种植园主的女儿——杰弗生小镇上存留的唯一的一位女贵族。她从小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世俗等级观念及清教禁欲主义的双重毒害,性格严重扭曲,导致她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与北方包工头伯隆·荷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告终。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11.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大事。小说中叙述晴雯为大观园中最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其死因表面看是由王夫人所致,而邢夫人、凤姐儿、王善保家的、碎碎骂骂的婆子们及大观园中的告密者,是这些人形成的合力害死了晴雯。她那疾恶如仇,不屑爬高枝,又不低眉顺眼地谄媚主子,对别人干的事一看就察而且脱口而出地揭露、反奴性、反抗性的人格特质是其死的本质原因。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不被社会见容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全社会人性被异化后的悲剧。她被一股巨大的毁灭力量所操纵与玩弄,只有将人格的价值意义留给"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刺·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了程先生这一痴情男形象。他对爱情专一,终生未娶,最终还是换不来王琦瑶的真爱。文章首先从个人命运和心路历程着眼,对程先生的情感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然后从性格和命运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其爱情悲剧的缘由,进而探寻人类该如何存在以及悲剧的拯救。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15.
凯特·萧邦《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反映女性问题的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悲剧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形象。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长期处于悲剧之中却麻木不仁;家庭婚姻生活不幸竞不自知;期待的自由生活来临时却猝然而死。男权压制和软弱迟钝的个性是导致马拉德夫人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典型的一部悲剧,文章塑造了珍妮这一悲剧形象:她善良、可敬,具备种种美德,为了亲人,她牺牲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分析珍妮的几次重大的人生抉择,指出珍妮的命运主要是由自身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悲剧意识所决定的,最终揭示了珍妮的悲剧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8.
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淑,是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新女性形象。她的人生悲剧是由多元复杂的因素汇合而成,但对其悲剧的探源却很少人涉足。文章从社会、性格和命运诸方面对其悲剧根源进行溯源,并分析其悲剧的审美、认识和社会批判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呼啸山庄》是爱米莉的代表作,在作品中,她刻画了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饱受苦难,忠于爱情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发展过程———从一味忍让到被逼反抗到最后的绝望,作者表明了她对社会的态度。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境遇及他的忍受、他的失败,说明作者并不赞同对不平社会的妥协。作者用事实说明希斯克利夫的反抗是被迫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反抗。对希斯克利夫的悲惨结局的安排则表现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是她消极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