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一提到罗布泊,人们便知是“生命禁区”,它是原子弹试验场、彭加木失踪地、余纯顺遇难处……而今科学家发现“地下死海”,面积1300平方公里,含盐量  相似文献   

2.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试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1965年春节刚过.距第一次核试验不到4个月.空军首长亲自来到航空兵某团驻地,正式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把首次空投原子弹的任务交给了航空兵独立某团.并确定了正式机组和预备机组。  相似文献   

3.
今春,乌鲁木齐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价礼,收到总后勤部寄来的他被评为全军后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的奖状。这是他辞去研究所长职务三年来的第九件喜事。所里的同志说,如果要问衡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标准是什么,候价礼就是一份最好的答案。侯价礼是我军培养的第一代防原子医学研究专家。早在我国原子弹没有试验成功前,他和同事们利用某国核试验对我国的沾染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写出了我国第一篇关于放射性落下灰的调查报告,受到国家科委肯定,为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之后,随着我国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成功,他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5.
牛宝成 《出版参考》2005,(12):30-31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牛宝成 《出版参考》2005,(35):30-31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相似文献   

7.
伯乐张爱萍     
开国上将拜科学家为师 1961年,当中央向张爱萍交待原子弹研制领导任务时,他快人快语,“我文化低,不懂原子弹,得找个有文化的人帮着我!”于是他找了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刘西尧做他的副手。后来事实的发展证明:张爱萍的目光是极具有战略意义的,刘西尧很好地完成了交给他的各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罗曼 《中国出版》2022,(S1):42-46
60多年前,一支队伍坐着闷罐车挺进罗布泊,在一片地图上没有标记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安营扎寨。在戈壁滩的恶劣环境里,马兰花却生长得格外好,基地因此得名“马兰基地”。在没有其他国家技术援助,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支队伍圆满完成数十次重大试验,创造了铸盾砺剑的工程奇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的惊雷响彻云霄;1967年,第一朵氢弹的蘑菇云绚丽绽放;1969年,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这支队伍里,有军人,有科学家,有医生,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张蕴钰(1917—2008),20世纪50年代末起,担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核司令。他先后参与并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964年),导弹核武器试验(1966年),大气层全当量氢弹爆炸试验(1967年),地下核武器试验(1975年、1978年)等重大工程。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世纪初,本文作者曾采访了张蕴钰的秘书;在参阅张蕴钰著《初征路》等资料的基础上,写就此文。  相似文献   

10.
李艳 《云南档案》2014,(4):14-16
<正>引子:笔者在校对《百年云南留学史》时,偶然发现了一封"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在法留学时期的亲笔信函。之后,笔者又在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找到他数封亲笔信函,通过对这些信函的研究,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这位大科学家青年时期的漫漫求学路。时值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五十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11.
最早在晨光微熹中闪亮的是这个纪念碑:“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张爱萍将军手书的这十二个大字熠熠生辉。在晨光的映衬下,可以清楚看见上面的碑文: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全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这些清楚记载历史的文字写于1992年9月1日。到今天,被称为中国“原子城”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大背景下实现了化剑为犁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毕业。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宋玲 《档案时空》2005,(5):10-10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是建国后毛泽东亲自提议的,依靠自己的科学家搞原子弹,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的巨大成果。  相似文献   

14.
胡银芳 《兰台内外》2012,(2):13+15-13,15
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  相似文献   

15.
霍振礼 《中国档案》2004,(10):52-54
1964年10月16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档案室保存的数百册(卷)文字档案、上百件原始记录件和数十套的声像档案,成为这一时刻的历史见证。这些档案主要是在核试验阶段现场和事后总结研究中形成的,它的形成者虽然不是档案人员,但能完整、无损地保存至今,而且能够提供数千次的国防利用,却离不开档案人员的辛勤工作。如今。这批档案已经上交档案馆,作为历史永久保  相似文献   

16.
我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我国首次核试验的档案工作者,从事档案事业数十年,也算是个老档案了。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他讲了一个深埋50年的故事。我想,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那是1964年的深秋,新疆某车站,一列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进站了。一名身着军装的年轻军官和一名战士抬着一个长约1.4米,宽高各为40厘米的笨重木箱,匆匆地赶到软卧车厢门口,急着要上车。  相似文献   

17.
张辉 《新闻世界》2008,(4):55-55
2007年11月1日,美国老兵保罗·蒂贝茨走完了92年的争议人生。但是,围绕他展开的口舌战并未就此消散——作为人类首次核战的直接实施者,以及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全部真相的唯一知情人。有人说蒂贝茨是英雄,但也有人说他是涂炭生灵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18.
1965年5月14日10时整.我国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成功。执行这次空投任务的是:航空兵独立某团副团长、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第二飞行员刘景新。第二领航员张公祥,通信员孙兴官.射击员韩惠安。  相似文献   

19.
周发勤先生: 您先后寄给我看的两篇大作,《蘑菇云在东方升起》,《在微观世界的科学前沿——记唐孝威院士》,都拜读了。孝威是我十分尊敬的科学家之一,但长期以来我只笼统地知道他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不得其详。一是因为我是百分之百的外行,二则由于事涉机密,不便多问。这样我和孝威就剩下寒暄之词,衷心地祝他健康,我知道他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苦,整个体质不强,与长期在青海高原从事试验的艰苦条件,与文革逆境里所受的折磨是分不开的。从您的记述,特别是《草原上的“狂欢节”》和《又一次震惊世界》两节,我感  相似文献   

20.
5月25日,朝鲜中央通讯社发表新闻公报称,朝鲜当天“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在最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朝鲜已经先后进行了“卫星”发射、核试爆和多次导弹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