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套近乎”一词不乏有些贬义,但在采访中,它还挺管用。初学采访时,我不善于“套近乎”一找到采访对象,掏出本子就提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1980年,我参加地方新闻集训班。在上采访课时,老师给我们讲斯诺夫人海伦·福士德·斯诺的采访经验,使我深受启示:1937年4月,她第一次到延安去找毛主席采访,一见面就从笔记本中取出一张照片,递给毛主席说:“我早就从这张照片中认识你了。这是斯诺给你照的。”这样一“套近乎”,使她和毛主席象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1978年,她在西安采访王震,见面就说:“我记得我们俩是同年的。我在延安的时候是28岁,现在72岁了,你是不是72岁呢?”又是一个“套近乎”,不仅把她和王震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且一下就缩短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编辑后的见报稿: 毛主席视察黄楼村 1958年8月8日下午,4辆汽车驶进了位于河南商丘县道口乡黄楼村的乡委会大院里。迎接的同志还没有赶到,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已经下车了。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商丘地委书记任秀锋、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等同志陪同毛主席走进了办公室。 休息片刻,县委刘书记问:“主席想看啥?”毛主席说:“先看农业。”于是大家陪同毛主席向农田走去。 毛主席对全国的农业生产特别关心,这次到豫东是专门来视察秋田管理的,所以对各种试验田看得非常仔细。 刚到红芋地地头,道口乡党委书记徐家麟同志走过来,经…  相似文献   

3.
读了文摘报2001年11月1日第1897期第六版《一枚罕见的毛泽东印章》一文,大惑不解,对文中所提:“中华第一章”不知从何说起? 据载:1959年国画家傅抱石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一枚“5厘米”见方的名章,拟在毛主席为《江山如此多娇》画面题书落款后盖上,但未被本人认可,主席说自己从不用章。这一意见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后来傅先生“想将此印赠送给主席”,毛主席就此请人带了口信,说自己“一生没有用过私章,还是劳请先生代为保存”。当年年底,毛主席与先生见面,谈及此章:“如果我当皇帝,此印赚小。如果我是普…  相似文献   

4.
《吉林日报》的名字是1947年3月1日启用的,它的前身叫《人民日报》。毛泽东第一次题写报头是1950年4月。当时吉林省总工会主席肖靖同志要去北京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讨论工会法(草案)会议,老社长石果同志把此事托付与他说:“你这次去北京开会,如能见到毛主席,请毛主席给咱们《吉林日报》题写个报头。”肖靖同志欣然接受了这个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14年前夕.我参加了一位老朋友儿子的婚礼。这引起了我对毛主席派我当“娘家人”.去参加毛主席女儿李讷婚礼的回忆。它是我一生参加的最深刻、 最平凡而又最有意义、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次婚礼。  相似文献   

6.
1942年10月,张思德同志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忠于职守,毛主席很喜欢他。后来工作需要,张思德被抽到安塞山烧木炭,在一次出窑时发生塌方,他为抢救战友不幸压在窑内牺牲了。消息由中央社会部负责人李克农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主席当时正在批阅文件,他惊讶地放下铅笔,踱到窗前,沉痛地说:“前方打仗死人是难免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就不应该了!”思忖良久,毛主席作了三条指示:“第一,给张恩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1944年9月8日,中央社会部在延安枣园  相似文献   

7.
李毅 《湖南档案》2002,(11):22-23
1930年12月8日夜晚,天似乎格外黑暗,北风一个动地呼啸着,一个“幽灵”箭一样从瑞金城朝富田射去,一眨眼功夫就窜到了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住所。这“幽灵”暗中受人密旨,要去暗杀毛泽东。那时党内一股人分裂红军,搞“AB团”扩大化,因毛泽东极力反对,有人要对毛主席下毒手。万分危险的毛主席,根本不知道有人要暗害他。毛泽东多年来养成了夜晚工作的习惯、觉得晚上办公安静,凌晨才去休息。“幽灵”挑选最佳射击位置后,端起步枪,扣动扳机,但没响,才想起子弹还没有上膛。马上又轻轻上了膛,再次端枪准备射击,却被一个人挡住了枪口。  相似文献   

8.
青道 《兰台内外》2009,(4):47-47
毛泽东: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 故事一: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正值我国困难时期。各省省委书记在毛主席家里轮流向他汇报情况,会议开得很晚,管家吴连登问主席要不要给大家做饭。主席说:“一人一碗面条。”吴说:“您怎么这么抠门?人家来开会,您都不让他们吃饱饭?”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至少影响了三代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代,可以称之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有的亲自聆听过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第二代,是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崭露头角的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代就是我们这一代。坦率地讲,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背着《毛主席语录》长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精彩论述,我想忘都忘不了,比如:“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比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再比如:“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相似文献   

10.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9月16日,毛泽东追悼大会召开前两天,《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其中一句话特别醒目:“毛主席嘱咐我们:‘按既定方针办’。”“按既定方针办”用了黑体字。这种方式,自然使读者认为“按既定方针办”是毛泽东的原话,是其“临终嘱咐”。  相似文献   

11.
天津《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尝云:“晚报只有一个晚上的生命。”好,我们就来瞧瞧晚报这一个晚上的魅力和生命力。文革前的一天,陶铸同志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南方日报》办得怎样?陶铸答:办得一般。陶铸便问主席对《南方日报》有什么意见。主席说:我看《羊城晚报》。又一天,陶铸对曾兼任《羊城晚报》总编辑的黄文俞说:“周总理说:《羊城晚报》可以出口。”“文化大革命”后,王震同志一次对《北京晚报》的记者说: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都看晚报。 1985年正月十五,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举行灯谜晚会,《北京晚报》二版发了条100来字的消息:《文化宫里闹元宵》。结果怎么样?当天晚上去了2万多人,自行车就堆了7000辆,人们都要拥进去,这还了得?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出动了上百名警察;维持不过来,又请对门国家公安部出动上百名警察协助,进行疏导,才没有出人身伤亡事故。晚报一条百把字的小消息就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文化宫去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llO周年纪念日。毛主席与重庆,毛主席与重庆普通百姓水乳交融的感情,在记者的采访中又一次得到印证。以至整整45年过去了,只要提起3月28日这一天,毛盛群老人仍在埋怨过世的老伴:“他头天就晓得毛主席要来,但一直瞒着不说,不然的话,我也见到毛主席了。”毛盛群是重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职工,她丈夫眭清曾任该厂厂长。  相似文献   

13.
记得1969年在初中时,有次我们到祆村参加麦收,在炎炎烈日下干了一上午,大家饥肠辘辘,好不容易盼来午饭。没想到众人在田头狼吞虎咽刚吃了几口,有一个同学失声喊道:“哎呀,还没请示汇报呢!”“饭场”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看着这时已取代老师负责管理我们的“工宣队”师傅。这位师傅狠狠地盯了那位同学一眼,说:“请示汇报了再吃吧。”于是把一枚毛主席像章放在一个小树杈上,大家只得重新列队对着主席像“请示、汇报”,然后再吃饭。  相似文献   

14.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  相似文献   

15.
1月24日浙江日报发表该报记者吕韶羽写的“毛主席在浙江农业研究所”是一篇朴实、亲切的通讯。记者紧紧抓住了主席在农业研究所的主要活动,写出了主席对发展我国农业、改进农具,研究土壤等问题的关切。我们看到,记者在选择细节时是精心的。文章所叙述的主席在农研所的所有的谈话和活动,都没有脱开记者所要表达的总的主题——开展农业科学的研究、是农业大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个重要的主题,是通过对主席到农研所来的许多细节的描写表现出来的。从那些简短的对话里,从那些非常谨慎的叙述里,我们看见了记者严肃的然而激动的心情,因而,这一切都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没有一丝夸张、做作的迹象。文章朴素,语文简炼。在描绘了主席的问询、谈话、亲自扶犁乃至最后同职工的握手的同时,也没忘记去介绍环境。我们看见了大片的试验地、职工宿舍……我们也粗略地知道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这些描写,使主席的活动显得更亲切。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发人深思、意味深长的。毛主席走了,但却把力量、希望留在这里。领袖的思想、行动鼓励了年青的张燕誉,也教育了研究所长楼宇光同志重新认真地去劳动和思索。通过这篇报道也使读者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的《要政治家办报》一文被选录在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这篇文章原是1959年6月毛主席和吴冷西同志谈话的摘要,看得出,标题系编者所拟。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军报时指出:“毛主席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背景“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早在1957年6月13日吴冷西同志去《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毛主席在接见他的谈话中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吴冷西同志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毛主席最后严肃地对我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  相似文献   

17.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18.
挥泪写将军     
(一) 1993年3月14日至4月5日,是我的记者生活中难忘的一段。 3月14日星期天,我正在编分社记者来稿,电话铃声急促响起:请带上笔记本,马上到王震同志家去!此时是上午9点。王震同志是3月12日在广州逝世的,13日遗体运回北京。约9点15分,我们来到王震同志家。花圈、花篮,挽联、挽幛……这个普通的院落充满了悲痛的气氛。昔日的会客室的墙上挂着王震同志的遗像和一些唁诗。约9点20分,陆续有人前来吊唁。在王震同志那张镶着黑框的遗像前,有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界》2011,(6):F0003-F0003
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2011年10月3日上午自治区主席马飚、政府秘书长王跃飞等领导到自治区图书馆开展视察调研工作,并慰问节日期间图书馆值班的工作人员。马飚主席在了解检查该馆工作后指出:“图书馆是广大市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项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汁图书馆成为市民最喜欢去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中国人,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能与开国大典相比。”(侯波语)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去访问这位女摄影家的,因为一提到侯波.人们会想起毛主席,同时会提到她那位同样做摄影工作的丈夫——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徐肖冰。这对夫妇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代史。顶着夏日的艳阳,我依约走进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区,那是一幢旧式的家属院,蓝色的砖瓦墙已被风雨吹打得发白。侯老住3号楼,按动门铃,一位眼窝深陷、身材瘦削的老人闻声而出,我问:“是侯老家吗?”她说:“我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