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甲午是李鸿章一个人的,不对,万千民众也有责任。若不是他一个人的,那为何这惨痛一定找他当替罪羊呢?如今又是甲午年,不知他在天之灵看今日中国巨变该有怎样的心情?不管怎样,他与我们都一样,望鉴史以求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2.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康有为联络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签中日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10年代—— 人物:袁世凯,1916年,选龙年登基,过了83天的皇帝瘾。李鸿章称他为“人才”,康有为等骂他为“叛徒”,孙中山叫他“国贼”,老百姓叫他“袁大头”。 莫索里尼,1919年在一次集会上发起了法西斯运动。  相似文献   

4.
一2006年11月7日,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李鸿章(1823.2.15—1901.11.7)逝世105周年纪念日。时间倒退到整整110年前的1896年。8月28日至9月5日,李鸿章以“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访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前,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德、荷(兰)、比(利时)、法、英6国。这时的李鸿章已经73岁高龄。当时,中国正加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就在李鸿章此行出访一年多前,先是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北洋海军被日军覆灭,继而又代表清政府在日本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被革…  相似文献   

5.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3,(1):139-142
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人。其初协助李鸿章办理外交,后入总理衙门。在李鸿章的保举下于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1886—1889年)担任驻美、日、秘三国公使。期间,其积极办理对美交涉,维护中国利权,保护侨民,广泛开展社交活动,考察西方文明。回国后,继续任职总理衙门,并由非科甲出身升任户部左侍郎。在甲午之后的对外交涉中,到处能  相似文献   

6.
《走向世界丛书·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卷是这部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卷,该书收入了蔡尔康等的《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和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三篇文章,把这三篇文章安排在一卷里,是颇耐人寻味的,在1840到1911年的70年间,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40多年,直到他的晚年才想起历聘欧美,而恰恰就在这一次出访,他搞了个“中俄密约”,  相似文献   

7.
有个山东威海成山头招商引资的挺“著名”的广告,广告词为:“这里是天之尽头,这里是甲午故地,这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个广告词中的“甲午故地”,实在让人难明其意。广告词说的“这里是甲午故地”,意思是说,这里过去是“甲午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少泉,182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李家世代耕读,高祖勤俭持家,方有田二顷。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家族才逐渐显赫。李鸿章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在清末政坛纵横捭阖40年,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他有关。身前身后,他都是最富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薛福辰是清末外交官薛福成长兄,不仅善于办理洋务,同时也兼通医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署名薛福辰的手书信札9通,另有3通信札涉及薛福辰的生平.这些信札反映了他早年在李鸿章、丁宝桢幕府中的活动,以及他与李鸿章幕僚的交往.薛福辰不仅为李鸿章撰写奏疏,还充当了李氏兄弟家庭医生的角色.因为出色的医术,光绪六年,经李鸿章等人保送,他...  相似文献   

10.
与静谧的南方相比,1900年的盛夏,朝廷调任他回北方担任直隶总督。离开紫禁城的时日已久,李鸿章一时间也很难判断出这艘衰腐古老的帝国航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偏向。做了一辈子“消防队员”的李鸿章,这一次的反应却显得相当迟钝——帝国的航船无疑已经严重偏向,但他却还不能确定,这种偏向是否已经严重到了船毁人亡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历史档案》2000,(1):113-115
袁世凯在编练新军过程中,兴办了十余所军事学堂。其兴办军事学堂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析。一、基于对甲午、庚子战败的反思。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朝的海陆军面对日本竟不堪一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陆军又失败了。两次战败,中国“痛深创巨”,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痛定思痛,战后各省督抚纷纷上奏条陈,寻找西方列强和日本强盛的原因,对中国战败进行反思。袁世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898年他在《新建陆军兵略录存》一书中,总结了甲午战败的原因:“照得此次军兴,不乏猛将,然战无不败,守…  相似文献   

12.
肖麦青 《出版参考》2006,(11):26-27
他是珍妃的老师、光绪的重臣、“后清流”的代表、主战派的中坚。他大胆犯上,弹劾李鸿章,组织“强学会”.推动“公车上书”,被慈禧罢官.永不复用.甚至对他“可就地正法”谕令与通缉孙中山的密折同一天发出。他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精通玄、经、宋元儒学、文史.有誉“有清元儒.东海先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最多的一次赔款——庚子赔款张碧君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在1900年6月21日对八国联军“宣战”不久,就准备投降卖国。7月3日,清政府便直接向俄、英、日发出“国书”乞和。8月7日正式任命两广总督李鸿章为全权谈判大臣,催促他由广东兼程来京,与各国接洽...  相似文献   

14.
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但无情的事实是,在1894年(甲午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竞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然而,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战中侵略中国的“恶魔之船”大多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相继在中国海域死于非命,冥冥中印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带刀剑来的人,终究被刀剑所杀!”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很早就开始关注铁路问题,在1891年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亟宜造铁路”以守边的主张,其后在《上李鸿章书》中又称“铁路为命脉”。然此后因政治革命无暇顾及,唯在1912年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他四出考察讲演,宣传铁路的重要性。同时担当重任,规划全国铁路,提出10年筑20万里铁路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17.
韩永福 《历史档案》2017,(2):131-132
叶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县人。早年从淮军刘铭传,参加征剿太平军、捻军,以战功积升至总兵。光绪十五年(1889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力荐其“骁勇坚强,饶有智略,讲求利器,训练得力,随剿粤捻,战功卓著……其才可当一面”,擢任直隶提督。二十年甲午之役,奉命选带练军入朝,授为总统援朝诸军,却虚报战况,铺张冒功,一眶怯畏敌,毫无布置,平壤一役全军溃败,一路奔逃直过鸭绿江。事闻,清廷大为震怒,下令将叶志超革职,逮送京师,经刑部审实,拟定斩监候,秋后处决。那么,叶志超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套晚清时期的信札集册——《宝箴堂秘籍》(以下简称《秘籍》)。共3册,计276页。册页纵32.5、横20.5厘米,各色笺纸裱于其上。《秘籍》共收信札91通,其中大部分为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与吉林将军长顺的通信以及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依克唐阿、宋庆等致长顺的函件。这些信札是研究近代史,特别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辽东战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秘籍》第一册计116页,收盛宣怀、依克唐阿、吴大澂、姜桂题、聂士成、马玉昆等致长顺的信42通,第二册计84页,收宋庆、徐邦道、荣禄等致长顺的信23通,以宋庆信较多,共9通;第三册计76页,收信札26通,其中李鸿章致长顺的信较多,共8通,长顺复李鸿章信的底稿10通,长顺复总理衙门等函件底稿8通。 纵览《秘籍》,致长顺的信73通,长顺的复信(底稿)18通,总计91通。 长顺(1839—1904),字鹤汀,亦作和亭,1888年授吉林将军。甲午战争中海城失守后,清廷紧急诏命长顺率军往援,节制奉天各军。《秘籍》所收信札中以李鸿章、宋庆函居多,其写作时间据分析在1891年至1895年间。各信的年款均无年份标记,只有月日,收信方一般  相似文献   

19.
邹洁 《大观周刊》2011,(31):25-25,33
身处大变革时代的李鸿章活跃晚清政坛40年,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影响极大。海内外学者对他的评价也是分歧很大,褒贬不一。本文拟通过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杰 《现代出版》2011,(3):65-66
我校出版社即将出版张元济(菊生)先生的年谱长编,闻之欣忭。 一百多年前,张先生因参与戊戌变法,被处“革职永不叙用”,李鸿章将他推荐给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办人盛宣怀,蛊宣怀非但没有把他视作清延罪臣,反之却委以译书院主事一职。从1899年到1902年任职期间,他主持出版了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国外学术书籍,为我国萌芽时期的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用书,他主持的译书院也成为中国高等学校附设出版机构之嚆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