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燕敏 《新闻世界》2007,(10):17-17
一天,汉德·泰莱神父去医院主持一位病人的临终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  相似文献   

2.
善缘     
袁浩老人是广州医学院的教授,因患中风卧病在床,始终在身边照料他的人,既非袁老的亲戚,也不是请来的护工。有人来看望袁老,问他是袁老的什么人?他答,我是袁老的病人。病人为何照顾医生?他叫李敬斋,来自河南的普通农民,19年前曾是袁老的病人。19年前,李敬斋似乎霉运当头,连  相似文献   

3.
我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曾经说过,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的工作对象和他的服务对象的分离。这一点,只要把记者的工作和医生的工作相比较就一目了然了。医生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是合一的。他的工作对象是病人,他要对病人进行诊断,要研究病人的病情,要给病人开药方,或者在病人的身上做手术。他在病人的身上把工作做到家了,他也就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服务到家了。记者则不同。他的工作是做在采访对象的身上,他要向采访对象提问题,询问情况,研究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但是,这一切的目的,并不主要是为采访对  相似文献   

4.
2007年秋,我与其他几位美国专家,应中国国家外专局邀请再次到中国举办有关应急管理的讲座。同行的有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协会主席怀特博士和他的夫人。怀特夫人是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位大夫,在一家州立医院工作。她得知我是从事政府IT工作后,就与我谈起建立一个全国性病人医疗档案的必要性,也就是IT行业中的数据库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写的《京城雷锋孙茂芳》出版了。这确是一本好书。我是在住院的时候认识孙茂芳同志的。他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六科的政治协理员。我感到他对病人很热情。他曾不止一次地陪同我去做检查,还帮助我去配  相似文献   

6.
庄佩金 《出版参考》2010,(12):13-13
我在芬兰留学期间结识了好友雷默,他在首都赫尔辛基政府供职。一周前,他约我到他的乡下老家,去喝他父亲酿制的葡萄酒。到了约定的这天,他抱歉地对我说:“今天是公务员考试的日子,能否在考场外等我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那天我牙痛得难以忍受,只好坐出租车到医院。到了医院一看,病人真多,尤其是看牙的,在诊室外面已经排起了长队。医生看完一个病人,等病人出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防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记者冲到第一线,用他们的职业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据《中华新闻报》4月25日报道,2月13日,《新快报》摄影记者王小明因1月到广东中山近距离采访“非典”病人被感染而病情发作,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经治愈出院恢复工作。他在病中还想着他见过的其他病人,“在病床日记里他这样写道:‘其实我一直不以为然……但当我想起那次在中山采访时看到病床上那位小姑娘,当时她躺在床上剧咳不止,整个身体在咳嗽中颤抖,面带泪水,表情痛苦。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网民发帖评论道:“这和…  相似文献   

9.
元月中旬,我到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机关党委王书记。刚坐定,进来一位护士,她对王说:“快到游艺室去,要给你照像了。”因为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是院方的规定,王书记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嘴里还在小声嘟囔:“净搞假的!跟我一起下棋照像的那个病号是个文盲,连棋子都认不得,”几天后,在“本市新闻”的电视节目里,王书记专心致志地和一位病人下  相似文献   

10.
<正>就在我来京11年纪念日的几天后,小我11岁1个月的弟弟也开始他的大学生活。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我承认,他的起步没有我那么顺利。但是对于男孩,多些锻炼也是好的。送他去上学,感触良多。我来上大学的时候,他还那么小,只到我腰部。如今,他上大学了,我只到他肩膀。那时候,来北京,我的新生活开始,他有的只是无数的依恋,歪歪扭扭字迹的信件告诉我会在家里好好听妈妈话,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时,有一位要退休的新闻前辈送给我一句话:"工作在新闻战线,要处处如履薄冰,事事如临深渊。"当时是这位前辈退休的前一天,我到他的办公室,正好碰到他在整理东西。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档  相似文献   

12.
替领导离婚     
游睿 《新闻天地》2010,(7):77-77
我们领导,是个好人。这人怎么个好法?他主要是对我好,好到亲密无间,好到无话可说。这不,领导把我单独叫到他的办公室,和我说起了悄悄话。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08,(4):47
爱得华.菲舍尔在1983年2月的.《圣母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讲了一个斐济的麻风病人的故事。那个病人的双手已经扭曲,但他仍然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艺术家。他说:“我把我的病看成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如果不是因为它.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1,(6):28-29
最困难的案例 两名精神病医生在一起聊天。“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案例是什么?”—个问道。“我曾经遇到一位病人,”另一个回答说,“他总相信他有一位富有的叔叔在南美洲,会留给他一大笔财产,所以他每天什么也不干,就在等通知他去领遗产的信。”“结果怎样?”“我花了八年的时间治好了他,但是,那可恶的信来了!”  相似文献   

15.
正百花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编辑部负责人徐柏容先生于2014年5月3日,永远离开我们,到另一世界去了。听到这个噩耗,我很难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音容、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我越来越怀念他了。一我与他相识在1959年9月。那时,我刚从南开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百花社编辑部。徐柏容先生是接待我的第一人。他30多岁,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文质彬彬,气质儒雅,完全是教授、学者的模样。他  相似文献   

16.
4月22日我不知道人民医院发生什么了,只知道是很可怕的传染病。看着病人全身蒙着白布,被轮椅推上救护车,然后是20多人,被担架抬着,被搀着,还有自己手里拿着输液瓶,一个一个从门口出来。我问了在场的被他们称为副院长的人,在杂乱的现场,他说到一个叫“天井”的地方,说那里是人倒下最多的地方。转运了  相似文献   

17.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识胡士华已有十多年了。那时他在五楼的文联上班,我在二楼的图书馆工作,他常到图书馆里来看书看报。当我得知他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报道“白条新闻”的作者时,立刻对他刮目相看。我想,一个对农民对土地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一个没有非凡勇气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我钦佩这样的人。这以后我和他有了来往,我的小屋子里也就常常响起他声若洪钟的声音。特别是说话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的声音大得我家的四壁和门窗都跟着共鸣震颤。粗壮的身材,朴素的衣着,再加上这特别宏亮的嗓门,不由得我一再在心里想:还是个庄稼汉!  相似文献   

19.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8,(12):57-57
那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我正在连队背记八二无后坐力炮的射击口诀,团里突然来了一个人找我,他高高的个子,着灰白军装,不等我开口,就自我介绍说他是团部报道组的。原来,他是得知我在团里举办的《我是一个兵》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后,到连队来选报道员苗子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夫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呆就是4年,日期到了他却没有回来,他让我带着儿子也到日本去,我们去了。 到了那儿我才发现,我的丈夫已经是一家商社老板女儿的准未婚夫了。丈夫躲着不见我,每天让个会说话的日本女人给我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一日夫妻百日恩呢,我丈夫这么做也有点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