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忽略了参训教师的个体特征和差异等因素,不能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未能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本文从强调参训教师个体性的角度出发,用模糊识别方法对教师进行归类,力求为参训教师安排最为合理的培训方案,以实现最佳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忽略了参训教师的个体特征和差异等因素,不能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未能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本文从强调参训教师个体性的角度出发,用模糊识别方法对教师进行归类,力求为参训教师安排最为合理的培训方案。以实现最佳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3.
培训跟踪应按层级进行,分为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结果层次;培训跟踪应做好参训对象的结构层级和背景分析、对培训教师授课技巧及效果的跟踪分析、参课程的适用性评价、受训人员在培训后转变的工作行为、特殊需求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分析教师培训需求,确保教师满意参训,细化培训目标,明确方案和课程教学要求,改进培训教学方式,提高参训实际效果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导致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满意而回到具体实践当中却表现出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这一概念认识不清;二是参训教师将有效的"学"转化为有效的"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培训效果不仅包括培训自身所产生的效果,而且还包括培训结束后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效果,是即时满意和后续满意的有机结合。教师培训效果转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有效果的培训、教师意愿、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后续的专业支持与服务。结合教师培训效果转化的条件,具体可以从确保教师培训本身具有实效性、积极激发参训教师培训效果转化的动机、构建良好的培训效果转化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完善的训后跟踪指导服务体系等方面来促使教师培训效果的有效转化,切实提高培训效益,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多。教师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能否让参训教师满意,是衡量教师培训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教师培训机构的视角,对广州市的中小学参训教师的培训学习满意度展开调查,对参训教师的满意程度进行了分析,并从中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对促进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提高参训教师满意度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师培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专家主导、影子研修、后期跟踪等环节的僵化与松散问题,使参训教师和培训者之间的对话陷入困境,阻碍教师主体性的形成,进而影响教师培训效果。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主张对话主体间进行双向、平等交流,为实现教师培训一体化与实现参训教师主体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一体化是促进参训教师主体性实现的基础。培训者在实践方面应做好以平等为基础的训前需求诊断、提供以爱为平台的集中研修、构建培训双方相互交流的跟岗实践环境,完善以批判性思维为升华的训后跟踪指导,深化培训改革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培训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参训教师选拔随意、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校本培训效果不佳、后续跟踪服务缺失等问题。发挥政府调控职能,统筹规划各类培训;建立学员选送机制,合理选送参训教师;改进集中培训模式,尝试增加选修模块;开发培训档案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注重培训方式创新,增强教师培训实效;构建服务支持体系,保障后续跟踪质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设计、优化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是信息时代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研究依托教师继续教育平台,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校、教师的培训需求,采用网络课程的微型化、课程框架的组织分层化、培训过程的专家引领、培训时间的灵活化等策略,开展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借助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课程,课程导师以问题引导参训学员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反思,并全程指导、点评参训学员作业,帮助参训学员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育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内,对于参加高职培训的学员而言,只要不存在恶意的倾向,在总体上基于参训学员主观判断而所实际打出的分值会趋于相近或相同,这一结果显示出参训学员所打分值的内在统一性。文章运用统一性检验方法,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为案例,对高职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效果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从而为高职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有效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参加咸阳市暑期培训的中学英语教师的调查发现,参训教师希望调整培训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改变授课方式,以提高培训实效性。促进教学实践、提高科研能力、通过指导性讨论与研讨和与课题结合的培训方式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培训是参训教师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送培单位和参训教师对培训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的送培情况和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对送培单位和参训教师影响培训长效性、延展性和参训的积极主动性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要制定合理的送培规划、建立培训考核激励制度、做好训前准备、延展培训成果等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对2010年以来三期参加"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子项目的中小学参训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具体语言素质与文化素质、教学素质和科研素质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参训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语言素质与文化素质不尽人意、教学素质平平、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修的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指出:教育部门要制定选拔推荐制度,做好参训教师的遴选工作;培训院校要根据参训教师的需要设置研修课程并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为"国培计划"的课程设置及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是影响干训教育实效的决定因素.干训教育中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培训的管理者、教师和受训的学员.根据系统论观点,只有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才能真正做到强化管理、优化教学、同化学员,从而提高干训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国培计划(2011)"宁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于2012年1月顺利结束。此次培训,针对我区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类6个子项目17个学科,共计10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培训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在汲取2010年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组织建设、业务管理、承办机构的遴选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保证了培训的顺页利实施,实现了学员参训率和合格率双百(100%)的培训目标,实现了参训教师满意度达到90%以上的目标,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康耀 《教书育人》2009,(11):35-35
近两年来,个别省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教师培训的日子成了参训教师的黑色岁月。参训教师寝食难安,被焦躁和恐惧所包裹。授课教师的教学成了没有观众的独角戏。因为参训教师时刻想的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能会考书上的哪些内容,只顾埋头抄书上的概念和条条框框,或是围着授课教师为他们印制的复习资料,哪有精力去听课。参训教师的学习,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结业考试而进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效性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与培训实效性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培训环境、培训后续支持和参训教师个体因素对培训实效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形式、培训评价机制、培训教师及培训后续支持对参训教师个体因素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且通过影响参训教师个体因素,间接地影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教师对培训实效性不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培训效果与培训目标的实现。培训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其必要性。要在构建体制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有重点地对培训广度与深度、教师需求与培训内容、培训评估与训后指导等体制,参训对象遴选、授课内容、考核评价、资源生成、训后跟踪指导等机制进行重点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传统的教师培训忽视了参训教师的主体性,且形式上的封闭性和单一性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而将对话理念引入教师培训,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变革和发展,通过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可以加强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受训教师主体意识的强化,充分发挥其在培训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广泛的对话中汲取经验、提升自己,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把握学员需求"是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高中教师专项培训项目的培训方案、培训师资、参训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访谈、量表、统计、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训课程设计中"把握学员需求"满意度总体评价为优良。但是,高中15个学科学员满意度的平均值并不平衡。为此,提出加强培训工作精细化管理,狠抓培训需求调研质量,合理选配培训师资和灵活运用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者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改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