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档案》2004,(5):45-45
科学家研究发现,同样吃某些食物,有的女性越吃越胖,有的却体重适中,这与食物搭配是否科学合理不无关系。据此,科学家们推荐了一种适合中国女性的数字食谱。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每天究竟吃多少主食才合适?曾经参与给奥运会运动员制定食谱的杨则宜教授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公式:5×个人体重(公斤)。比如80公斤的人,每天就该吃“5×80=400克”,也就是八两主食。如果吃不够的话,就很容易疲劳。  相似文献   

3.
狄青故事是文学史上流传较广的英雄家族故事之一,这一故事的产生与演变都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两宋时代,不但在史实中对这一人物有详细记载,而且在野史笔记及民间的通俗文艺中就有不少狄青故事的叙说。元代,这一人物被搬上杂剧舞台。明代狄青故事亦广泛流传,不但在戏曲舞台上有与之相关的作品,而且在不少章回小说中亦有有关狄青的内容。清代则出现了集狄青故事之大成的四部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4.
韩伟功 《记者摇篮》2005,(10):52-53
采访笔记作为记者采访的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记者的采访工具、采访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其速度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如今,记者手中早已不是一支笔、一个本了,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新功能手机等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笔+本”的传统采访方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访笔记还重要吗?  相似文献   

5.
突然感觉,周围的“太监”一抓一大把。别误会,偶说的与不男不女什么的不是一个意思。偶的意思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喜欢咸吃萝卜淡操心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6.
变味的“面包”我们怎么吃周明荣【射阳】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象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此语道尽了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  相似文献   

7.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我采写新闻,也有“三吃”三喝”。 先说吃吧,这一“吃”是吃苦,就是“玩”新闻要有吃苦精神,采访时不怕苦不喊累,路再险,坡再陡,事再难,也不畏缩退步,风再狂,雨再猛,也不中断采访;写作时蚊蝇嗡嗡,汗流满面或手脚冻麻,寒气袭人,也得及时赶稿。这第二“吃”是“吃”材料和“吃”采访笔记,把新闻事实吃进去慢慢细嚼,取其精华,排其枝蔓,用采集的花粉酿出蜜汁。这第三“吃”指吃透中央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做到眼明心亮。 再说三“喝”,第一“喝”是指从名记者和同行的奋斗足迹中吸取精神营养,喝些高级“饮料”,以解自己在人生旅途和新闻写作学步中的饥渴。这第二“喝”是喝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潮冷讽;第三“喝”则指在采访途中渴了喝几口泉水或冰雪水。②  相似文献   

8.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9.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0.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1.
我平时喜读书,但却漫无目的,且又懒于做卡片,所以每当想要引用材料,常常苦于记不清出处。这次亦然。我不知在哪些书上曾多次看到过这么一条笔记,说晋代顾恺之吃甘蔗有个习惯,喜欢从尾端开始吃,人问其故,答曰:“渐入佳境。”当时我细细加以体会,结果大为叹服:甘蔗的尾端茎细汁少,开始的滋味定然平平。吃下去,茎干渐渐粗壮肥嫩,蔗汁亦渐丰盈,试想箇中境界何如哉? 在吃的方面,“渐入佳境”的事例是不少的。譬如潮州的工夫茶,据说第一盅的味道是“有苦难言”,但到第二盅、第三盅,茶汁的苦中  相似文献   

12.
出版前景     
由于出版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版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下正在经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完成,需要一个过程。让我们看看今年和以后若干年出版将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需要经历的时间。 无线连接和网络进步重塑出版 过去一些年里数字化技术已进入印刷业。无线连接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将改变我们现在已知的传统交流方式。有一种技术将在于2001年中进入市场.其名字叫做Anoto.来自拉丁文annoto.意思是“我做笔记”或“我随意写”。Anoto实现三种笔记功能: 数字化书写.可将写在纸上的内…  相似文献   

13.
审读不可懒动笔●路景云【夏县】审读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做好审读笔记则是搞好审读的一个重要条件。徐特立老人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作为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则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稿”的习惯。但据我所知,在审读过程中,坚持做审读笔记者人数并不多,因...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力丹 《新闻界》2003,(1):29-30
以下是读书时的笔记,并不是我的研究成果,只是加了一些个人临时扩展的思想或材料。这里谈谈是为了提供一些话题。一,在传媒发展和经营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做”和“做什么”。领导者决不能沉溺于“怎样做,只专注于技术性的问题,一味地跟着人家改版、扩版、改进报道形式等等,也许技术上是成功的,但是经营上很可能微效或无效。也就是说,战略性的思考和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前提。例如,我想做好一个娱乐新闻的专版,那么首先不是做这个专版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要考虑如何“进入市场或“提升现有的市场。如果是进入市场,即新设立…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初,一股减肥热潮在世界各地兴起。人们开始追求苗条的身材和健美的肌肤。一些被认为热量过高的食品,受到了冷落。在当时的美国,马铃薯几乎成了卡路里和肥胖的代名词。人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劝告:“要想穿得下去年的衣服,最好不要吃马铃薯!”医生在设法减轻病人的体重时,也忘不了提醒他们“少吃马铃薯”。在当时流行的食谱上,马铃薯几乎踪迹全无。一时间,马铃薯生产者遭受到空前的厄运,销售量急剧下降。为了扭转人们的偏见,恢复马铃薯的声誉,马铃薯的生产和经营者们联合组成了“马铃薯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7.
媒体不应任由“网络语言”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仁 《新闻三昧》2005,(1):19-19
当前一些“网虫”已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网络词典。诸如,“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指不懂你的意思)”“偶8素米女(我不是美女)”“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等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用网络语言写作,  相似文献   

18.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心记不如手记”。不管采访设备如何先进,记好采访笔记永远是记者、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才能记好采访笔记?简单的用一句话说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采访时的客观环境、采访对象、采访任务,以及记者、通讯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和习惯的不同,记采访笔记的方法和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异。尽管这样,还是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的。笔者整理出记者、通讯员记好采访笔记的六法,供同行们参考探讨。一、记“眼见”要注意抓特征。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采访中都很注意用眼睛观察。采访时眼睛观察到的东西很多,一般说与采…  相似文献   

20.
文汇出版社继《敬宜笔记》后,又推出《敬宜笔记(续编)》,两本书分别列为“‘夜光杯文丛’&;#183;个人专辑”之第一辑与第六辑,同列在文丛中的,还有季羡林、王蒙、李辉等其他作家的专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