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结论: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生源不足、后备人才交流太少、教练员科研水平待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教体结合不力和学训矛盾突出.建议: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观;在三级训练体制基础上,构建运动训练多元发展新体系;以大中小学为主阵地,加大教体结合力度,形成"教体结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三级训练体制中所占的比重十分大,同时也是这个体制中的基本环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简单的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有关体育运动学校现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概括了近十年来我国体育运动学校文献的研究重点,并阐述了自己将要研究的一些新观点,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学校更好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新体育运动项目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改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概念和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背景进行了阐述,列举了大量新体育运动项目,对我国体育教学中引入新体育运动项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体育运动项目对我国的体育教改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就当前人们对身体运动、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的模糊认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所提出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认识身体运动和界定体育运动与竞技运动, 对人们遵循体育与竞技规律行事,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社会的新形势和自身发展的新要求,中专体校迫切需要优化调整专业目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对当前我国中专体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借鉴高校体育学科专业设置经验,保留一个专业,增设(调整改造)两个专业,形成涵盖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专业格局,在课程设置和专业着力点方面,要与高等教育有所区别.旨在为我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教两系统学校对各自优势与劣势的认知基本符合当前的现状及趋势;体育系统学校生源短缺、质量下降、出路不畅、读训矛盾等问题仍然严峻;教育系统学校的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呈下降之势;体教两系统学校对"体教结合"优势的认知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认知与诉求更为强烈;体教两系统的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新秩序的诉求高度一致,体育系统学校的诉求愿望更为强烈。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引导和教育个体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学校体育的其它功能,都要以此为基础和中介,通过受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社会角色的实践转换来促进其他社会功能的完善,这些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互为关联的三个方面:学校体育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课程理论、社会需求和体育运动学校的实际,提出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设计的原则和具体设计计划。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制度化的体育运动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角色社会化发展的一般理论模型出发,以互动理论为视角,初步构建制度化体育运动-体育社会化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且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个领域入手,分析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制度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制度化的体育运动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但是其中三个领域各自的制度化与社会化关系以及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却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造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的实践急需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深刻的改造和有效的整合。从学生生命发展的视角论述了为什么改造、改造什么和怎样改造。以改造为逻辑起点,进一步从大体育课程观的视角阐述了为什么整合、整合什么和怎样整合,以期使体育与健康教学真正意义上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 育接轨融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终生发展;增强学生对延伸和拓展科学 锻炼的实际功能的再认识,把科学体育锻炼作为相互融合的载体;建立一种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 区的综合立体保障机制即学区体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达到资源 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体教融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破解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形成多方参与、多主体协作的新利益格局。研究分析了体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剖析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体教融合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体教融合利益相关者的平衡与协调策略。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核心利益主体是基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构成的结构关系,三者对体教融合未来发展影响深远。针对体教融合落地生根问题,提出要:以目标融合为导向,以理念融合为引领,以机制融合为关键,以资源融合为支撑,以措施融合为抓手,发挥组合的力量,提高不同利益主体的主动性、包容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法律实效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的内容提出了修订与完善的建议。认为《体育法》学校体育章节实现理想的法律实效需要反映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依赖于学校体育、学生体育权利、体育课、学校竞技体育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合格体育教师保障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学校体育伤害风险防范与处置制度的确立。同时,将主管机关、学校、教师等主体的行为与法律责任明确化,有助于将法的要求转化为现实,从而产生法律实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竞技体育、提升国家影响力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国策,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下,我国竞技体育成绩突飞猛进,体育运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我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有影响的体育大国.如今在我们需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之时,竞技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积极促进作用不容小视,积极发展外向型体育产业、积极促进体育与金融的融合、积极利用国外金融资本并融入国外金融体系是我国发展外向型体育产业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视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文化整理工作,是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决定学校体育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我国学校体育独具魅力的重要形式。提倡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促使两者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形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功能、目的和任务进行分析.阐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目标的必然要求.认为:1)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整合;2)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3)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体育发达国家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指出我们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的社会体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有不同,在研究体育管理制度和模式时应考虑其影响力。我们认为,以互补原理为根基,根据本国国情和文化根基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管理型向体育社会团体(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等)为主导的管理型转变,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这应是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和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改革之发展趋势。更多的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参与到体育管理中去,置身体育其中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体育社会化步伐势必加速。  相似文献   

18.
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协调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二者在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中应遵循的原则、必备条件以及相应的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样兴起于西方,经过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趋向于融合,竞技休闲化与休闲竞技化是当代体育发展的总特征.一方面,在过去民族主义推动下的传统意义的竞技体育在向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在人类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调中,积极引入竞争因素,从而向竞技化方向发展.而无孔不入的商业则促使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三者现状及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