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斐 《青年记者》2007,(20):91-91
戈公振在新闻学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不仅先后被国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等沪上名校争相聘为教授,主讲《访事学》和《中国报学史》,就连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也亲自来函,意欲邀请他前往北京大学讲学。在大学讲课的同时,戈公振还亲自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术探讨,组织短期新闻培训班等活动,使之成为旧中国时期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另外,他还先后两次出国考  相似文献   

2.
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新闻界老前辈戈公振先生诞生九十周年。在旧中国,戈公振是为新闻界进步人士所称道的新闻名将,一个思想上不断追求进步的严谨学者,又是中国新闻业史的先躯研究者。正确评价其人,承继他的学术遗产,对于尽快改变我国目前新闻学研究的薄弱状况,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对他的诞辰的最好纪念。生平简略戈公振(一八九○——一九三五),江苏东台人。幼年时,曾在伯祖母办的庵学塾读书,后来入了东台高等学堂。他学习非常用功,差不多每门功课都考第一名。凡是读过的书,他都要求自己能默诵。  相似文献   

3.
戈公振先生把他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新闻事业,对我国二十年代前后和三十年代初期的新闻事业,从实践到理论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想借此机会,谈谈他对新闻学研究的突出贡献,以此来纪念戈公振先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微,界目前有关于戈公振先生在上述领域的思想研究已有涉足,遍查文献.尚未发现有关戈公振新闻法制思想的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开拓这一研究课题,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蔡斐  陈玲霖 《青年记者》2009,(24):97-98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戈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  相似文献   

6.
唐红波 《新闻三昧》2006,(12):54-56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报人,是一位集记者、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子。他的多重“角色”均以新闻为轴心,“与新闻事业相始终”(于佑任语)。戈公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东台日报》、《时报》、《图画时报》、《申报》等主要报刊,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他的译著《新闻学撮要》和《新闻学》、《中国报学史》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著作。特别是《中国报学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他还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总结出《世界报业考察记》、…  相似文献   

7.
戈公振(1890~1935年)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新闻学家。他1913年到上海有正书局工作,次年入著名的《时报》馆任编辑,前后工作十五年,历职至总编辑。1929年又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主任等职。其间,他还先后任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戈公振先生是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新闻所有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清末,中国政府也颁布了著作权法(律)。但还不完善。尤其是《大清著作权律》规定:“各种报纸记载政治及时事上之论说新闻”,都不能获得著作权。可见,清末的著作权法对新闻作品是不给予著作权保护的…  相似文献   

8.
吴翔 《传媒观察》2012,(3):36-37
正一、戈公振——开启中国新闻法制研究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惟是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是系统研究新闻法制的开山之作。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报律一名词,见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之上谕,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始行颁布的《大清报律》"①;尤其是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第十七节《关于报纸之法律》,对于中国新闻法制进程,进行专门的总体记述和讨论。戈  相似文献   

9.
蒋忠波 《编辑之友》2010,(3):101-104
戈公振,江苏东台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学者。戈公振先生参与报纸编辑工作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他参加了《东台日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图画编辑。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教育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新闻教育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一种新型的新闻教育模式,至今走过了十个年头。目前,国际新闻教育,也和其他“国际’域“外”姓的热门专业一样,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将就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教育过去十年的发展状况作一回顾,并就其现实意义、面临问题和今后发展趋向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厦门大学享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科”的美誉。但是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在论述厦门大学早期新闻教育的时候却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1 92 2年 7月厦门大学新闻学科正式创办 ,1 92 6年 1月宣布停办。从创办到停办 ,前后延续四年 ,招生三次 ,共计有 7人。在学科名称上 ,先后有变更。创办之初称为“新闻学部” ,1 92 3年 4月以后改称“新闻科” ,1 92 4年 6月之后 ,则称为“新闻学系”。孙贵定出任新闻科主任的时间是 1 92 3年 4月。  相似文献   

12.
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江苏东台人,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学家,早年参加上海《时报》、《申报》工作,从校对、助编、编辑到总编辑。他著有《中国报学史》一书,是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逝世后,李公朴曾回忆说:“记得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11月27日,是我的叔父戈公振诞生90周年,10月22日是他逝世45周年。现在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还能回想起他,但在年青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当中,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更很少有人知道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和对新闻研究作出的贡献了。我想在这篇回忆文字里,谈谈他和新闻事业的关系。我的叔父原名戈绍发,字春霆,号公振,于1890年生在江苏省东台县的一个所谓“书香人家”。他最初读过家塾和私塾,后来毕业于东台高等学堂,曾在家乡的《东台日报》当过编辑。1913年他到了上海,先在有正书局的图画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之一,是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情况,应当如何贯彻这一精神,作为党的新闻事业,除要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加强德治宣传教育,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辩证把握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充分认识德治在党的新闻事业中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性,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由东台市人民政府、江苏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上下集电视剧《戈公振》日前在南京开机。戈公振(1890—1935),江苏东台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曾先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的主笔。该剧以戈公振1914年进入上海新闻界至1935  相似文献   

18.
再谈日本的新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笔者初访日本,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谈谈日本的新闻教育》的文章(见《新闻大学》总第3期)。转眼15年过去了,这个新闻大国的面貌理所当然又有一些变化。笔者于今春再度访日,借机对其新闻教育的变迁和现状略作考察,写成此文,谨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戈公振先生,是江苏省东台县人,他的原名叫戈绍发,字春霆,号公振。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早期著名记者戈公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政府在戈公振故居内举办了戈公振生平事迹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戈公振是我国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进步记者,又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人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