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个身体塑造的艺术游戏,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探索发现周围物体的构造与功能,更在于拓展家长和孩子的艺术表现视野和渠道,体验用肢体来塑造作品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身体是尼采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地为身体疾呼,肯定肉体生命,及对生命本能的张扬。而作为生命本能的欲望,其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于身体的关注,更开启了审视艺术与美的新通道。而此三者,身体、欲望、艺术的共舞又将人类的生命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尼采力图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提出,既为当下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是对当代学术界身体研究热潮的一种回应。其不仅改变了传统哲学中身体的地位,将身体与心灵统一,而且还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将身体置于全部人类学科广阔视野来重新认识,从而将身体作为审美经验核心,通过对身体经验的塑造和改善来达到生命的完满。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暗示了身体自身的整体性存在,更阐明了身体与人、与环境、与社会、与宇宙的整体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图纹的类型、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上 ,探讨了彝族服饰图纹的文化品位。按属性把彝族的服饰图纹归纳为 :几何型图纹 ,图腾式图纹 ,花卉、鱼虫图纹和自然景物图纹四种类型。并从多元化整体美 ,以自然美作基调 ,崇拜性思想的反映 ,融入外族及现代艺术成分四要素上对彝族服饰图纹的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在福柯等人的著作中,"政治身体"是理解政治观念与合法性变迁的重要概念。中世纪至近代以来的统治者利用多种视觉与艺术再现手段,诉诸崇高与神秘美学效果的营造,达成对臣民视觉经验和身体感受方式的控制,以期实现神圣化国家的统治目的。分析政治身体的美学建构方式,为解读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朗西埃从政治身体建构的美学机制中,挖掘出潜藏在身体美学中的政治解放潜能,通过打破感性的既有分配格局,赋予身体平等参与和分享审美经验的权利,从而消解和抵抗"治安"对身体的规训。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身体的修饰符号,可以反映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精神气质和情感欲望。《金瓶构》对身体的出场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绘,借服饰置换、隐喻身体,表现形形色色的人,进而反映世间百相。  相似文献   

7.
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政治问题和美学问题同时进入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并构成隐秘的联系。从现代性范畴来分析福柯的身体美学,整个美学史的诞生及发展无不与肉体的话语相关,美学不仅具有解放的力量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政治领导权模式。从鲍姆加通到康德,美学都隐含着政治因素,关注身体就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福柯的"身体"是一种"政治结构",他将身体和身体以外的政治经济学连接起来,身体既是审美的,又是政治的,界限与超越构成了身体与权力亲密无间的张力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兰兰  陶辉 《家教世界》2013,(9X):236-237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51-P253)古代汉江流域服饰设计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先秦楚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江流域女性服饰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它们既有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共同特点,更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服饰设计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上,女性服饰呈现出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是理解中国传统女性服饰艺术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感受艺术作品、体会艺术意境、与其共鸣并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不仅基于身体本身,同时基于身体内隐记忆的唤醒,艺术家在创作中也依托着身体记忆与内隐记忆来表达艺术意境。建立在身体上的艺术意境审美意味着身体是感受艺术作品及艺术意境最直接的载体,身体是审美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接受对象,而环境中的身体不仅是客观存在用以观赏艺术、感受意境的主体,同时也与环境中的客体互为镜像。通过身体对艺术意境进行体验和审美,人不仅能获得更具身的审美认识,还能够进一步了解看不见的自我本身。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传统美学中,身体是被忽视甚至被排斥的对象,原因有二:其一是西方哲学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唯智主义倾向;其二是身体运作的极端复杂和自行隐匿的特点,使得对它的深刻认识只有在思维水平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有可能.进入19世纪后,尼采开始将身体作为主体.杜威、詹姆斯和梅洛庞蒂清除了理性对身体的遮蔽,表明身体感知是一切意义建构的前提,推动了美学向身体、也是向美学自身的回归.在艺术哲学、环境美学、日常生活美学三种当前主要的美学形态中,身体都是一个核心范畴,显示了身体在当代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身体理论研究浪潮中,美学家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身体美学"这一学科。美学和哲学共同的使命都是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身体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正是与哲学诞生之初的品质相契合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关怀为中心,身体美学的成立有利于哲学根本使命的完成,也给当前只注重理论思辨的哲学和美学界带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及学术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有关,与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遗产的特性及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从文艺美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要求来分析这个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应运而生,指出它的形成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同时认为,文艺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还有它的民族性基础和历史性基础: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中国传统文艺实践的评价准则。文艺美学与美学、文艺理论的学科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上、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的方法上以及研究所用的学科话语上。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16.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7.
林朝霞博士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一文中追溯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交锋和各自发展的历程,理出了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及新实践美学在争鸣中发展的学理脉络.但是,作为对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概观和综述,该文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从对立和斗争的角度谈论,忽略了后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各美学流派是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发展的事实.文章不乏对后实践美学的褒扬之辞,但没有正视后实践美学理论本身的缺陷.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论说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界定清楚概念和范畴,澄清论证交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和再生产,文本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需要欣赏者以丰富的想象去衔接和补充,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品、欣赏者和作者视域的融和。欣赏者不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是作家,艺术欣赏中的多维性是必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现象,主要表现在其文化形态、意识形态和审美形态三层次方面,而与之相照应的内涵分别是其物化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现实内容与“合目的”的统一、个性才情与“合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必须从其文化根性加以探究,从其文化根性去感受其生存之美、生态之美。中国各少数民族艺术之间尽管在许多方面可能千差万别,但是在关爱生态与各自生存所依的自然环境相适相谐方面,却是极为相同的。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可见出其独特的美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旨趣,则可给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