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莆田县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规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莆田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的基础上,划分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并制定了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在耕地保护、规划与计划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土地利用问题。从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角度出发,提出今后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要实现其生态功能,就应当确定系统、参数和域值三个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作出级别划分和地域划分,同时又要通过主体功能区的结构化塑造和政府评估体系的改进,实现主体功能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促进该分区土地合理利用与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区域协调统筹发展战略可划分为协调统筹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与提出、板块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等四个阶段。目前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为代表的板块战略的延伸。在主体功能区战略阶段,我国的区域协调统筹发展体现出政策导向转向区域内在经济联系、政策立足点转向区域功能性定位、政策目标转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凸显"先行先试区域"等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采用聚类分析法,选取自然环境、土地结构、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等4类指标对山西省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提出四大区、十四小区的分区方案,并结合各区特点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向及战略对策.该研究可为制定山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GIS技术支撑下,以江苏省海安县为实证,从生态环境约束和经济发展支撑两方面,构建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通过象限法将海安县域划分为4类主体功能区。最后从产业、财税、土地、环境保护、绩效评价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等特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宏观调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鄂州市为例,对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潜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等特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宏观调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鄂州市为例,对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2010年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显得不匹配,建立适合我国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转移支付制度,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十堰市茅箭区土地利用的实证研究,本文回顾了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分区的论述,分析了区内主导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以村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本元,将十堰市茅箭区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北部建设用地区、中部低山丘陵生态农业区、南部森林生态保护区,并划分出区域界线,指出区域主导功能与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区城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有明显差别,土地利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根据全市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了17个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区域调整,形成5个土地利用综合区:中部区、东北区、南部区、东南区和西部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地资源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武汉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和2013年两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目视和计算机解译,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在研究区划分出城区、水体、植被、其他(主要是裸土地)共4个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建立起2006-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并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结果表明,7年间武汉地区城区面积呈增长趋势,水体、植被呈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驱动力主要为城市扩张、经济因素、宏观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从城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1997~2007年间研究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变动情况,研究城镇化加快与耕地资源减少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并指出区域城镇化水平驱动因素的发展趋势。根据以上分析指出进行主体功能分区划分时,应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即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时注意规划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5.
证券化是一种以证券为纽带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对于保护农民土地增量收益与促进对农投资、繁荣农村金融市场有重要价值。同时,现有的权利基础、运行机制与载体为农地使用权证券化流转提供了规则要件;土地利用分区管制与土地发展权制度为农地使用权证券化流转与耕地保护之国策之间提供了协调与控规机制;农地使用权证券化本身有助于解决农民因失地导致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厘清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立足于安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安康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促进安康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对丽水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生态功能区的科学划分。基于生态功能分区提出产业选择和环境政策要求,为丽水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2005~2010年间的287个地级行政单位为基础,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利用统计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主体功能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两个方面评价了目前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差异明显,并且其空间分异突出.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旨在描述与解释土地利用复杂的空间分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模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与耕地为主的类型模式,自然区模式则为典型的垂直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则出现以公共建筑用地为中心的向心型社会经济模式。坪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为这些模式的形成提供初始的可能,然而模式最终形成却是该流域历史、侗族的世界观与信仰、生产方式等人文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对歙县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歙县未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并结合县情,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划分生态经济功能区,因地制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