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06,31(5):69-70
据2005年12月9日《参考消息》援引美联社波士顿12月7日电称,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今天宣布,他们破译了狗的DNA,并已经开始利用狗与人类的DNA比较分析来诠释人类疾病。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母拳师狗“塔沙”的基因。2003年科学家已经绘制了一只公狮子狗的75%的基因组图谱,但这次的图谱更为完全。他们的研究工作还确定了犬类DNA的路标,这将有助于找到使狗易患某些疾病的基因,并促进人类和犬类共患病病因的研究。人类对狗的一系列选育影响了狗的基因组,因此找到含有疾病基因的DNA区域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2.
战斗在抗“非典”前线的叔叔、阿姨们:你们辛苦了!首先,我以一名红领巾的名义在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连日来,在电视上报道的“非典”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震撼着我这颗稚嫩的心灵。我为那些患“非典”的人悲哀,更为那些因救治病人而被传染的白衣天使流泪。我平生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对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好像长大了许多。妈妈讲过,古代有个叫司马迁的人说过,人本来都会死,但死的意义却不同,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却比鸿毛还轻。在抗“非典”战役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人民心中的纪…  相似文献   

3.
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 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此举成为新世纪之初国际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按计划,此次人类基 因组图谱公布后,各国科学家还将完成极少量剩余的碱基对测序工作,以最终绘成人类基因 组完整图谱,并进一步分析每一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把这些结果应用到疾病的诊断、治疗 等方面。 继去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公布以来,各国科学家对人类基因又有了新的发 现。一些研究人员曾预测人类约有14万个基因,美国塞莱拉公司将人类基因总数定在2.6383 万到3.9114万个之间。如果最后确定基因数在这个范围内,如3万个左右,那么人类只比果 蝇多出约1.3万个基因。美国塞莱拉公司测出的序列准确地覆盖了基因组的95%,并已确定了 所有基因的2/3,平均测序精度为99.96%。科学家们吃惊地发现,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存在“ 荒漠”。所谓“荒漠”就是包含极少或根本不包含基因的部分,基因组大约1/4的区域是长 长的、没有基因片段。他们还发现,有35.3%的基因组包含重复的序列,这表明原来被认为 的“垃圾DNA”应深入研究。6国科学家宣布,地球上人与人间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 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学家强伯勤认为,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分析结果的公布,说明生 命科学已经发展到了更深入的阶段,它将推动基因组测序工作、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基因技术 的应用,从而推动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将对科技发展、经济以及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 在人类基因组图谱解析过程中,各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测序和 分析方法。美国塞莱拉公司采用的核心分析方法被称为“霰弹法”,人类基因组计划则采用 了“克隆法”。各国科学家从三女两男五位志愿者体内提取样品,这些志愿者包括一名非洲 裔美国人、一名亚裔、一名拉美裔、两名白人。“霰弹法”是一个高度计算机化的方法,它 是把基因组随机分成已知的片断,然后用数学算法将这些片断组装成毗邻的大段,并确定他 们在基因组上的正确位置。 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先复制更大段的人类基因序列,然后将它们绘制到基因组的适当区域。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必修二第58页“科学·技术·社会”部分介绍了DNA指纹技术,并配有DNA指纹图谱。思考之后不禁有这样的疑惑:DNA指纹图谱上的条带是否包含了所有的DNA序列?哪一部分是基因,哪一部分是非基因呢?人类都有相似的基因,酶解后DNA为什么条带位置不一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0,(3):75-76
据2009年10月9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10月7日电,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公布了他们绘制的最新人类基因变异图谱。这一图谱主要显示所谓的“拷贝数突变”(CNVs)——DNA在自我复制过程中出现的某些DNA片段缺失或重复。图谱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和对抗遗传病,并为研究人类的进化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物教学》2006,(6):33-33
自1981年世界上第一例病毒感染者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让全人类闻之色变的词汇。仅仅25午时间,艾滋病已蔓延全球,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截至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全球共有4 0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7.
牛津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1万年前到4.5万年前7个“冰河时代”女性繁衍出现代欧洲人通过DNA找出“冰人奥茨”直系后裔据报道,现代欧洲人繁衍自7名不同女性、全世界人口繁衍自36个不同“宗族母亲”的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西基斯提出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年代久远的古代骨骼中提取出D N A的遗传学者。当拥有5000年历史的“冰人奥茨”1991年在奥地利蒂罗尔省冰山上被发现后,西基斯教授不仅提取并分析了“冰人奥茨”的DNA,甚至还通过DNA对比,在英国发现了“冰人奥茨”的一名直系后裔,这是一名居住在英国博内茅斯的女…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9,(7):72-73
据2008年12月6日《科技日报》援引该报首尔2008年12月4日电,韩国嘉泉医科大学和韩国生命工程研究院的两个研究团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第一个完整韩国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这是人类染色体碱基序列的第四次完整破译。所绘制的图谱证实了韩国人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异性。碱基序列分析表明,韩国人的基因属于东方型,介于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则表明,  相似文献   

9.
基因新发现     
英、美科学家发现一个影响人类身高的基因据2007年9月4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2007年9月2日,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首个有助于解释人类常见的身高差异的基因。他们发现,这种名为HMGA2的基因稍作改变,就会使人的身高相差多达1厘米。不过,科研人员说,“身高是典型的多基因遗传特征,也就是说影响我们身高的是多个基因”,HMGA2只是其中的一个。科学家们分析了具有欧洲血统、主要生活在英国、瑞典和芬兰的近5000名白人的DNA,发现了HMGA2基因,该基因的编码序列中仅仅一个“字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睡眠可提高记忆力。 由精神病专家斯蒂哥德领导的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学习以后睡一个好觉的人,第二天再学习时比那些通宵学习的人的记忆力要强。斯蒂哥德说:“我们现在初步认为晚上睡觉使得头一晚的记忆得到巩固。”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24名志愿者学习在计算机屏幕上辨认3个倾斜的条状物的方向。每次停留的时间只有1/60秒。参加实验的人中,有一半可以在学习的当天晚上睡觉。剩下的一半人则要等到第二天晚上才可睡觉。然后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所有参加实验者都可睡觉。第四天,两组人员都检验辨认方位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头一天晚上睡觉的那组,学习成绩明显要好于第一天。而那些彻夜学习的人却没有什么进步。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大众科技报》2000年12月3日)  相似文献   

11.
子宜 《内蒙古教育》2005,(12):44-44
据报载,今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时,17个省市共提交4848份申请书,半数以上申请者为2005年高考成绩出众者,但该校最后录取了250人,11名省市的高考“状元”被以“成绩不理想”而淘汰。这无疑给那些热衷于打造状元、吹捧状元的、以当地有无状元为评价水准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相似文献   

12.
志军 《科技文萃》2001,(2):99-100
泛美卫生组织(PAHO)12月1日宣布,一种用于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袭的疫苗可能导致了最近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脊髓灰质炎的爆发,这是9年多以来脊髓灰质炎在西半球的第一次爆发。这也是第一次有关由疫苗所强化的脊髓灰质炎菌种可能还原巨毒病毒形式、并可传染性蔓延的可靠报道。一场接种疫苗的大规模战役已经拉开序幕,希望能够控制住这次病情的爆发。 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效果显著且易于管理。但由于这种疫苗使用的是活的、只是毒性降低了的病毒菌种,因此,在每750,000名接受注射的人中就可能有一人会感染上由于接种疫苗而患上致人瘫痪的脊髓灰质炎。通常,受害者是那些免疫系统受到损伤的人,但一直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由疫苗所诱发的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 目前,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上爆发的这场疾病表明疫苗能够变异成毒性更强的病毒形式,并且扩散开来。三名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农村儿童和一名海地边远地区儿童在7月份和8 月份时,都分别感染上了这种致人瘫痪的脊髓灰质炎病。但这几名儿童都从未被注射过该病的疫苗。当地的一个实验室对此进行了第一次分析,然后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再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几名儿童是被由疫苗所衍生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所感染。泛美卫生组织(PAHO)在12月1日公布了这项发现,并且已经召集了一个科学家小组来研究数据、建议应该采取的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奋斗目标是到2005年在世界范围内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PAHO是WHO的成员之一。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Donald Henderson曾成功领导过 WHO在全球消灭天花的工作,他说这起事件是否会使此最后期限推迟还有待观望。他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件令人非常吃惊的事;我们确实需要集中力量、进行非常详细的检验,把问题搞清楚。” (《科学时报》2000年12月14日)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2006,31(2):78-78
据2005年8月5日《参考消息》援引路透社伦敦2005年8月4日电称,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借用最新的DNA技术,对实验室培养的53个乳腺癌肿瘤和细胞组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可能与乳腺癌有关的4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14.
“战争”这一词,大家并不陌生,前一阵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可能有人会说:“还好,中国没有战争”。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我们身边的“非典”病菌,已经对我们健康的身体发动了战争。今年二月“非典”在我国广州最先被发现,因为是通过空气传播,已有不少人被感染。不只是广州,还有北京、内蒙古,以及国外也不少人被感染,有人竞被它害得离开了人世,连“白衣天使”也逃不过“非典”的攻击。  相似文献   

15.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2005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发表了内容广泛的研究报告,《科学》杂志据此评出了2005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第一大突破是进化研究。2005年,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支持进化论的观点。比如,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人与黑猩猩的DNA只有4%的差别。这些研究成果让科学家们拥有了研究艾滋病、心脏病等许多疾病所需的新材料,可能为研制未来的基因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启迪1:严谨的态度斯万特·帕博:从基因里,发现人之为人的秘密13岁起,帕博就迷恋上神秘却难以看到未来的埃及古文物学。从学生时期第一个偷测千年木乃伊DNA,到史上第一次绘制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图谱,他把一段科研生涯推向极致。他发现丹尼索瓦人约在7万年前迁出非洲后,向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智人转移了基因,并影响了现代人类的生理。通过揭示现今人类和已灭绝人类的遗传差异,他的发现为人类探索自身的独特之处奠定了基础。他建起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的洁净室,并为实验制定“可靠性准则”,以及一系列工作铁律,这使得他做出来的结果比其他实验室更可信。  相似文献   

17.
积极地消极     
吴静男 《师道》2003,(6):22
与非典一起肆虐的还有恐慌,于是,“不必恐慌”的告诫也像连翘、桑叶、芦根,成了人们预防非典的药方。的确,当危机发生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面对非典,直接影响效果。当年,“三英里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有大批心理学家被派往事发地工作。他们发现一个不寻常的现象: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到稳定和调节自身的情绪上、拥有良好心态的居民,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健康上都明显好于其他人。而在通常情况下,往往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另一种应付方式———主动制订计划去直接解决问题,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可见,不适当的恐慌会适得其反。有这样一个个…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2005,30(6):72-73
东方网据2005年1月5日,援引2005年1月4日《北京科技报》消息,2004年度中国科学家十大发现中多达8项属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它们是:(1)揭示SARS(“非典”)病毒分子进化规律,为SAILS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详见本刊2004年第8期《生物学科技信息》)。(2)破解绿叶高效捕捉光能的奥秘,为农作物提高光利用率的研究以及新一代生物芯片和电子文件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6.长生不老之术英国“基因狂人”奥布里·德格雷预言说,2100年后出生的“未来人类”有望活到5000岁。德格雷创立了“玛士撒拉之鼠”基金会,奖励那些延长老鼠寿命的科学突破。研究人员希望这些突破能应用于人类,减缓人类衰老速度。在现实科学界, 一项研究显示变异DNA的形成促使了老鼠的衰老进程。另一项研究发现,刺激老鼠身体中的某种基因似乎能延迟骨骼弱化、动脉堵塞和肌肉健康丧失的速度。计  相似文献   

20.
基因(gene)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一个典型的基因是由1000~3000对碱基组成的。现代生物学在遗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将主要的研究对象转到人类本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即追踪蕴藏在人的每一个细胞中的生命蓝图——人体基因组的图谱和其分子序列。研究人类基因图谱的目标是,测定人类24条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DNA序列,破译人类全部信息,使人类能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本项计划的最终完成,将会引起医学、生物技术、医药工业的新的革命;这个被称为生命科学史上的“登月计划”,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掀起了一场世纪之交的人类基因争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