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其原因一是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能够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二是各族入居内地者增多,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尊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华夏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形成必然趋势,此外,具有鲜卑化倾向的西魏北周的长安文化,是隋唐文化的直接的、主要渊源之一。唐文化的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婚姻礼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活动、音乐舞蹈等方面。唐文化的胡化倾向虽然相当普遍,但华夏文化不仅没有被“化”掉,而且更加辉煌灿烂。  相似文献   

2.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中原政局异常混乱,河陇地区则相对稳定,汉胡互化深刻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陇右少数民族作家秃发傉檀、沮渠蒙逊、吕光等表现出明显的汉化倾向。同时,陇右汉族作家呈现出明显的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本土化,对胡人生活方式的融合接纳和人格气质以及情感心态之变化。多民族文化影响下张骏、李暠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胡化意象,异域风情,杂胡化的尚武气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谋赛、营城、兴业、惠民”是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发展理念,更从体育经济的维度为城市发展确立了“四位一体”的顶层设计。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著名体育城市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当前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战略导向与主要问题,探索如何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开拓新局。研究发现: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五向拓展”的战略导向;当前面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赛事体系不优、职业体育根基薄弱、体育龙头企业匮乏、体育文化底蕴不浓等问题。研究提出:坚持区域联动,走合作创建之路;坚持特色铸魂,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强化创新驱动,走科技赋能之路;夯实产业载体,走品牌塑造之路;推进跨界融合,走产业升级之路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做到“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目标 ,“以人为本”不等于“以人为中心”。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之路 ,这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一系列教学实践,对特色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树立特色教育的理念,坚持走特色教学之路”的专业发展思路,明确了特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模块化、专业教学现场化”.指出了本科大学生培养教学的两个方面:一是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该专业本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办学指导思想的建设。办学指导思想建设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因地因校制订有特色的办学思路;明确高职院的层次和定位;在办学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牢固确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怎样运用“合作项目”平台,为当地方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从实践上看,关键是要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向生源所在地延伸电大办学,走创新发展之路,只有因地制宜地实现校方、当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多方的共赢,电大延伸办学才能在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相继推行的恢复和发展关中农业经济的方针,是西魏北周的基本国策。其主要措施,一是解决关中劳动力缺乏问题,二是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广置屯田,使关中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周以后在关中建都已不适宜,但历史偏让隋唐两个统一王朝建都长安,这是同宇文氏父子苦心经营关中农业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详细探讨了体育法治的两种模式——积极法治和消极法治,并引入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理论作为消极法治的理论支撑。指出,我国走的是积极法治之路,政府公权力在体育法治建设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积极法治可能也压制了“内部规则”——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生存空间,足球发展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所以,现阶段应该适时引入消极法治,解决体育法治建设中动力来源单一所导致的后续力量不足问题,走一条积极法治和消极法治并重的均衡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开始崛起,特别是进入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引起了东西方学者普遍关注,重新认识东方,重新认识东方文化,重新评估儒学的价值,使中国儒学面临新的发展转机。但是,儒学研究的复兴,不是儒学的复兴。“儒学研究的复兴”是指儒学研究在历史上中断后,现今又重新恢复了热烈研究的局面;“儒学复兴”是指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儒学复兴不可能。对儒学的态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并茂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图书馆先天不足,“馆小、人弱、钱少”属于普遍现象,走“小而特”之路是必然选择.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利用学院每年核心工作中隐藏的机会,例如紧扣人才培养、示范校建设和特色评估的结合点,争取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以此推动图书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寻求创新服务,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探寻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涪陵的发展之路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从走符合区情的特色之路,走改革开放创新之路,走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统筹协调和谐之路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武术发展之路屡屡受挫,其定位偏差是根本原因。以文化同源论视角论证武术是人类格斗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式逻辑学的视角以技术为标准对武术概念进行划分,进而总结武术发展不利的两大原因:偏离“技击”的发展导向让武术在技术、规则等领域严重滞后,而文化中心主义思想带来的武术定位偏差导致武术与人类格斗文化渐行渐远。指出,武术发展应抛弃文化中心主义,客观评价武术的地位;弱化民族主义情结,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提倡科学实证主义,进行技术梳理及科学验证;科学实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武术发展切实可行的突破点在于,确立“点”的发展模式,散手、跤术、擒拿、手搏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口;鼓励创新,加强改革;抛开狭隘的竞技体育观,走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研究方法,以林语堂“闲适文学”之东冷西热现象为借鉴启示,对武术修身在清末民初、民国迄今所遭遇的历史境遇和今天所迎来的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论述。旨在呼吁新时期社会条件下,修身将作为武术之一重要价值的彰显,以促进武术未来发展之路更加宽广。主要结论:1)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基础而非林语堂“闲适文学”的优劣,决定了其“东冷西热”现象的发生,及其独特的历史命运和遭际。2)修身在武术研究中地位的历史演绎,经历了清末民初作为提升武术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主要抓手,到民国迄今伴随“科学”彰显对武术修身的理论忌讳及掩蔽这样两个历史节点。3)当今社会语境下修身又迎来了适宜的成长土壤;武术研究者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修身这一武术理论研究新动向;既是武术之理论研究跟随历史演进步伐,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地造福于人类生活,也是武术自身能够在当今社会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出土《周故大将军西阳昭公墓志》与北周庾信撰《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分别记载了宇文廙和宇文广的生平及家族世系.两位志主为北周皇族嫡亲,曾任秦州刺史一职,其家族对北周王室立下过赫赫战功,与陇右秦州有着很深的渊源.据墓志记载,志主宇文廙籍贯为河南洛阳,与北周皇族出身武川不符,通过考证可知,宇文泰通过建立府兵制、改变皇族及士兵的郡望姓氏,广幕关陇贵族,使得北周在和东魏与梁的斗争中脱颖而出.墓志对于宇文廙籍贯的交代,是北周皇族改郡望之历史确据,和北周建国前期种种政治行为相暗合,为我们深入了解北周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两通墓志的记述较《周书》本传更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对北朝历史的研究很值得关注。其认为当时北方诸儒对学术的继承使得儒统不绝;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以及胡族的汉化,使文治势力不断进展;北朝士族门第保存了传统学术与文化命脉,并促进胡族的汉化;“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颁布与实行,基本解决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本文就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为中心,欲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以形式精美著称于世.从<诗经>到元曲,古典诗词走的是雕琢之路,其表现是锤炼字词,安排平仄,押韵对仗,样样追求精致.现代诗歌是反映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高雅手段,为了创新它打破了以往诗词的限制,走了一条隐喻之路,并且在形式上趋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保山学院作为一所有一定区位优势的本科院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上,应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顺应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汉川市丁集乡成校创建于1984年。在致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中,该校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教兴农先进集体”,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特别是1996年后,该校在拆迁重建的困境中,走“边建边创边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之路,相继成为“孝感市示范学校”和“湖北省首批示范成校”。一、党政领导重视,赢得社会支持,是学校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