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上课前,通过自己摸索、动脑获得新知的过程。小学语文预习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出疑问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预习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注重预习,使之为语文课堂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这一学习过程中,毫无疑问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向"会学"转变,上课时游刃有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一节课的重点在哪,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于教师而言,学生预习后,上课的氛围是大不一样的。学生不预习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鸦雀无声,教师"一言堂",师生无法互动。学生上课提心吊胆,毫无兴趣;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满腹牢骚。相反,学生听课的目的明确,可以和教师积极配合,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这一学习过程中,毫无疑问预习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向"会学"转变,上课时游刃有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一节课的重点在哪,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于教师而言,学生预习后,上课的氛围是大不一样的。学生不预习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鸦雀无声。教师"一言堂",师生无法互动。学生上课提心吊胆,毫无兴趣;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满腹牢骚。相反,学生听课的目的明确,可以和教师积极配合,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情景一:上课伊始,教师刚说“下面请同学们预习……”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哗啦哗啦翻开课本了,至于老师后面说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本听不完全。自主学习结束进行展示交流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  相似文献   

5.
姚胜洋 《考试周刊》2013,(82):25-26
预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提前学习教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这是学习的最初环节、起始阶段。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就是在开学之初,阅读教材目录和前言,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通读教材.用浏览的方法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单元预习,就是以略读本单元各篇课文,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教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教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高一英语较初中英语难度跨度较大,课文较长,加之高中教师多用英语授课,如果学生不做课前预习,就有可能跟不上老师所讲的内容,造成一开始就掉队的结果。因此,学生在课前把要学的生词、课文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加强上课听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经过预习的学生上课时听课注意力更集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会大大提高。当然,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有一定的措施做保障。1.教师提前布置要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时间,以及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不注重学生课前预习.有的中低年级数学老师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预习能力;有的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预习了,都会了,上课就不认真听讲了.可见,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存在很多认识偏差.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只不过中低年级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弱一些,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强一些.  相似文献   

10.
刘庆丰 《辅导员》2010,(10):45-45
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预习的高效性愈加引起众多的学者、专家的重视。"不预习不上课,预习不充分不上课"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共识。研究探讨高效的预习方法、策略已成所有教师的当务之急。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能否有效地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化劣势为优势,是决定预习的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利用人们善于窥探的心理引导学生预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指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的独立自学和合作自学,是学生在教师上课前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活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策略,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家叶圣陶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预习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是不预习,就是预习简单化。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还存在一定的惰性,学习主动性不足,不愿预习;有时即使有预习的主动性,但是又不知从何入手,不会预习,导致预习效果的低下。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只是简  相似文献   

13.
预习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环节对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以及课后的知识掌握情况至关重要。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课涉及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前标记出自己的疑点与学习难点。这样,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听课效率自然会提高。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为中心话题,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预习是自学的形式之一,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进行教前预习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预习不上课"已成为许多教师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预习"一直是各科教师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为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好准备。但是,如果预习成为教师上课的干扰因素,那就违背了预习的本意。本文分析了课前预习的得与失,以及怎样避免预习带来的弊端,尽可能地发挥预习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教材,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准备的过程。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结构化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整个教材、各个单元及新课的预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前预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只有提前预习了才知道上课的时候应该学什么,才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然而很多学生对预习没有太大动力,为此教师应采用一些策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预习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南南 《教师》2014,(19):84-84
正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和要求落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预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实现学生的有效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对差异性的预习策略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上课前预习必要的。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要指导学生提前预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预习比作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节好课,是由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教学细节组成的。更多时候,体现在那些现场应对智慧上。这里略谈一二。提前几分钟进教室每节课课前有两分钟预备时间。语文教师都知道,不少学生没有预习语文的习惯,因为语文不预习也能听得懂。大多数学生正式上课铃响后,才停止嬉闹,拿出课本,到完全集中思想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