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读导言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设计思想】《说“木叶”》是从意象角度来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文艺随笔。作者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教学中可从文艺随笔的议论性特点出发,引领学生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角度钩玄提要,简捷地把握全文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群文阅读背景下木叶这一意象,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深入理解。2.通过树与木、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的辨析与理解,学生懂得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意味。3.学生能认识到诗词用字的谨严,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学会认真对待文字,深挖意象隐藏的深层内涵。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作者的解读为依据,结合古代和现  相似文献   

6.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看似浅近却需要耐心品味才能领略文中深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力有极好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和探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8.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第一,行文表述失之严谨。且看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见第2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见…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达技法和归纳方法;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1.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入著名学者、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诗歌语言材料的某些分析和表述非但没有表现出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1],反而颇有曲解之嫌,无益于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近期笔者忝列本省中学  相似文献   

12.
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经典文章,被收录在语文教材中。林先生以大量翔实的诗歌资料,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对"木叶"这一意象进行了揭示,而这也是诗人对"落叶"意象钟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说“木叶”     
【课标·教材·学情】 《说“木叶”》出自“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和随笔,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行文思路清晰,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4.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15.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  相似文献   

16.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浓浓的诗意林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研究论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善于将自己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敏感,运用于文艺现象的描述和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之中,形成富有诗意的表达。比如:“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钟爱”,就是特别的爱,深情的爱。男女之恋,可说钟爱;伯乐之爱良马,射手之爱强弓,此钟爱也。诗人都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语第二册中《说“木叶”》一存在两处纰漏。其一。材料与观点不一致。该为了论证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观点,先后引用了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  相似文献   

18.
2009年5月,我承担了贵阳市高中语文的一节公开课,讲的课题是高一下册中的《说"木叶"》。这是一篇文艺性理论的文章,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精妙。我就过程中的得失谈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木叶是文人骚客钟爱的形象,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有详细的阐释。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是木。木在形象上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有落叶的因素;第二,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的秋天的气息。[1]笔者在多次拜读大作之余,有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和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五(2006年11月第2版)所选的《说“木叶”》中倒数第二小段均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