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数学观察能力的认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各种方式呈现的教学材料的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感知觉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并由此引起随后的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知觉可谓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最基本、最初级的认识过程 ,其对教学材料的信息的感性加工状况 ,会对随后高级的认知过程的理性加工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 ,首先要通过感知觉 ,没有感知觉 ,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感知觉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水平 :感觉水平 ,知觉水平 ,观察水平 .而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观察也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相似文献   

2.
如果脱离无限丰富的客观刺激 ,儿童对事物或现象充其量只是“知道” ,而不能“心领神会” ;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将苍白无力 ,更谈不上创新 ,作文教学尤其如此。因此 ,教师要善于拓宽课堂以外的感知途径 ,授学生以“渔” ,让学生学会观察 ,并以此为契机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这包括通过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知觉形式去感知。但并非所有的听、看、尝、触摸等活动都可称为观察 ,只有当人们带着一定目的 ,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的知觉活动才称得上是观察。一、激…  相似文献   

3.
一、通过演示观察引导,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为发散型思维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举例类比,演示和观察,建立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对感知的思考归纳建立概念,即感性认识阶段.由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完成,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比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蒸发>两节内容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和阅读,初步感知认识基本概念即:什么是熔化、凝固、熔点、汽化等.  相似文献   

4.
科学观察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在低年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基于学生感知觉规律,学生归纳、演绎、类比的科学思维方式,观察实验数据的收集、记录与表达方式维度的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并通过案例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 ,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力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是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数学学习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培养、训练逐步提高观察能力。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感知活动 ,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 ,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知觉的选择性 ,情绪性比…  相似文献   

6.
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知觉活动。观察力即是人们感知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师的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而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观察力,才能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 一、教师观察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观察能力,应具备如下三个方面:迅速而准确、细致而深入、全面而客观。 1、迅速而准确。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兴趣、情绪、心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从2017年开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设置(原为三到六年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特点和对应的教学方法,广大一线小学科学教师面临很大挑战,也开始了实践研究。依据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论证和阐释了低年级段小学生在语言发展、科学认知、感知觉和思维方面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教学建议:以听说为主,指导读写,学习运用科学术语进行科学表达;模仿与探究结合进行科学学习;注重学生体验,从感知觉向科学概念发展;注重观察方法,从脚本构建向科学探究学习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有关形的概念一般是在感知实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感知实物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或摆一摆,使其视觉、触觉与运动觉等感知觉协同活动,接受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信号,并通过大脑皮层对这些信息和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加强学生感知的整体性和精确性,发展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在几何形体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一、让学生多种感知觉协同活动,加深对形的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盲校直观教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与普通学校有很大区别。教师理解听觉、触觉、视觉和残余视力等不同感知觉的特点是盲校直观教学的基础。遵循不同感知觉各自的规律是盲校直观教学效果的保证。提供符合各种感知觉特点的感知机会,能够使其它感知觉补偿视力残疾的可能变成现实。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要打破对残余视敏度的数字迷信,不要以视觉规律主导触觉认知活动。如果恰当地开展了直观教学,盲童的发展是没有上限的。  相似文献   

10.
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性别和成绩的显著差异;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成绩差异显著;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中,教师态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多观察机会,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之中,并在观察、分析、归结中形成体悟和感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该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不仅要创设观察机会,还需要为学生传授观察方法,促使学生提升观察效率,形成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观察     
心理学把观察定义为盲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这里强调的是观察的有意性,区别于无意注意;强调了观察的计划性,区别于随便看;说它是知觉过程,所注重的是观察活动需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觉来考察事物和现象。通常,人们容易把观察理解为用眼睛仔细看,把观察局限于引导儿童用眼睛捉捕现象、考察事物。诚然,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观察的主要通道,但观察不仅仅限于视知觉,它来自于多种感知活动,是各种感知过程的综合活动,所以说观察是知觉活动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观察,是指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有意识地对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活动。学生观察力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本质的属性,具有目的性和取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价值性和理解性、客观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思想政治课堂主要可以通过课前观察、课堂观察、课后观察以及生活观察,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4.
观察,科学的解释是“就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形态.通过感知认识对象的方法。”由此可见,观察不同于一般的感觉或观点。首先,“它是有目的、有选择、积极主动地反映过程,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其次,观察要求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常借助一定的手段,按既定的要求进行,也就是说.观察要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离开了头脑的思维和观察方法,“观察”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学生的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关注学生的观察方法掌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培育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观察也就没有思考。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大量而有效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也是学好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灵魂是探究,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外部环境的本性,是知识殿堂的窗户,自然也是小学生科学课程启蒙的关键.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积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造事物,培养他们观察的耐性和毅力,帮助他们收获科学的观察方法,继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表象与感知觉的关系问题,虽然自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没有得到任何一位心理学家的具体论证,但"表象是感知觉通向思维的桥梁"已成为心理学界不争的论题.通过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论证,提出表象在学生阅读中的作用,进而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学科学学习中,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素养,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官去感知事物形状特征的一个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教师从明确目的,循序渐进;改变态度,积极应对;教授方法,归纳总结三个方面进行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常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物体和现象,懂得科学道理,并正确地利用它们来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而认识各种物体和现象,懂得科学道理,往往是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凭语言、文字这些抽象的符号唤取学生表象的完整性和鲜明性,远不如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和深刻。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性偏低以及感知学习能力不足,成为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问题。感知是基于感觉与知觉对客观事物进行特征识别、功能指认与属性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外界事物与现实世界的整体表象及其特征,并为理性活动获得概念性和意义性基础的认知活动。感知学习作为一种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变化与经验积累活动,强调个体与知觉场之间的联通,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意义性与生命性,旨在消除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的二元割裂。感知学习是基于感性和理性融通的知觉表征及其推论过程,其内在过程是以环境中的可感物刺激作为起点,从表象识别走向精细识别,经过感性活动向理性活动进阶的表征推论过程,最后指向于学生认识信念的确立。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感知学习,在关切学生的感知活动中促成认知进阶,引导学生建立能动的感知意识,为学生提供多形态的可感物和可感情境,在意义探源中丰富学生与知识的感性联系,推进感性学习向理性学习的逻辑进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