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一位教师讲《短新闻两篇》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其课堂流程和内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提出"学习新闻作品,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别了,"不列颠尼亚"》《包身工》课后分别设置了与背景有关的"研讨与练习",可见背景之于新闻,之于本单元的重要性。一、认识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第一题:报道重大历史  相似文献   

4.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报道香港回归的优秀新闻作品,它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2009年和2010年下半年,多家媒体都报道了高中语文课本增加新闻单元的消息。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新增了一个新闻作品单元,除过去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重新回到课本,又增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等。笔者对新闻敏感与中学语文中的新闻文体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中学教育中加入新闻元素,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和再  相似文献   

6.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本文再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7.
新闻稿冠以"没有什么新闻"的标题,每段描写都让人感受到生命被戕害的残忍,生命被屠杀后的漠然,作者敏锐地发现人们对历史遗忘的可怕,在良知与使命感的驱使下写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有强烈人文关怀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高庆友 《语文学习》2022,(12):16-18
<正>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先从预习任务说起。一是预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并初步理解记者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二是尽量收集1997年7月1日国内各大媒体对香港回归的报道,初步和课文比较记者报道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先讨论第二项任务。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写的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客观真实与香港回归的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实录:师:今天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一共四篇课文。我打算只讲前面两篇短新闻,后面两篇报告文学一带而过。知道为什么吗?生(齐):后面两篇太长了。师:不是太长了。(稍作停顿)是又臭又长。(生笑,且面露惊诧)师:我们只学经典。前面两篇短新闻可谓新闻作品中的精品。所以,要好好欣赏。先看作者:(点击PPT)罗森塔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誉  相似文献   

11.
<正>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中英两国政府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了向世界报道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题,写下了真实准确记录这一难忘时刻的新闻稿件。这篇文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众所周知,《别了,"不列颠尼亚"》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闻佳作。人教版将它编列在高一语文必修教材"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其之所以入选,不仅是因为其所报道的"香港回归"事件本身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还因为报道对于事件的历史含蕴的深入挖掘所酿就的意味深醇。这种意味如暗香浮动,幽韵满纸。教参编者闻香辨色,说它有"厚重感""历史的纵深感",说它是关于香港回归的众多报道中"最别致的一篇",并围绕其文味编写设列,其识见与努力俱在。  相似文献   

13.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陈魏俊 《语文学习》2022,(12):14-16
<正>师:各位同学,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重大的新闻。如果你是记者,你打算设计哪些场景来详细报道?请写出这些报道内容的视角。(教师将学生所报道的内容及视角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板书内容:师:请同学们梳理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所报道的主要场景。  相似文献   

1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人教版"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的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显现出极强的特殊性:语言上,大量使用否定表述句,但在文字背后又有明确的主张与肯定;内容上,呼唤和平、反思战争,又仿佛并不止于此;形式上,即遵循新闻"及时性"、"真实性"的传统,又对此有所突破。本文以语言上的"否定表述"为抓手,带领学生体会新闻的多样性,引起学生对战争、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冈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介时代,新闻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从事新闻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新闻写作的理念和技巧也越来越渗透进其它形式的写作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获普利策奖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文简称《奥》)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撰写于1958年的新闻名作,该文发表后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并获得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奥》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育界的同仁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人和大家一样也在探索的征途中,感受几多赏花的欣喜、几多迷途的困惑,现将关于《奥》的教学与解读的一点思考呈与同行者,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9.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中国当代新闻名篇,其新颖的选材,独特的视角,蕴藉的情感让它在众多新闻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回望百余年,屈辱尽得洗,在香港回归的重要历史时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激动与自豪,而此时的香港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客观而恰切地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的情感,这极大地考验着记者的智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并且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却获了大奖,与其跳出"零度写作"饱含温度地抒发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自由和平的珍惜莫不关联。文中,作者不仅将深沉的情感寄托在毒气室、焚尸炉、绞刑架上,寄托在参观者的一言一行中,同时,也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