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者,其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新课改的进程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例研究作为一种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工作各环节的精准有效落实,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是我园尝试的一种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教师成长记录成了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的源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惯例与异例共同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技术行为。其中,惯例与文化、标准化、制度密切相关,而异例有偶然性、修补性、应激性和创造性的区分。清晰惯例与异例的边界,是保证教师专业技术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课例研究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的研究。英国作为效法日本课例研究的西欧发达国家之一,在短短几年内效果显著。本文通过追踪英国课例研究的发展脉络,阐述课例研究对英国教师、学生和学校产生的促进作用。从比较的视角,阐述英国课例研究"周期短""让学生共同参与整个课例研究过程"并且"与其他教师一同分享"的特点,归纳出英国课例研究的独有实践模式。英国课例研究对我国目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路径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丹 《生活教育》2014,(24):21-22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师联合起来分析、提炼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校本培训的基本途径,为教师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是我园尝试的一种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课例研讨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方式,它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而展开的一系列研讨。其核心是对真实的教学情景进行反思与探究,以案例形式反映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教研组老师互助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缺少外出培训学习机会,缺乏校本教研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理论指导的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催化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开展课例研讨活动,一般按“发现问题——合作研讨——反思提升”进行,这四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课例研讨”是当前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常用的手段之一,它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出发点,根据当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实际情况,对课例研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并通过实例,从准备、过程和效果等不同阶段对“课例研讨”进行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对进一步发挥课例研讨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量的提升依靠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教师教科研水平与能力的提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多措并举开展教科研工作,以教科研工作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进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组建了跨学科名师沙龙团队,开展了通过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创新项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跨界学习有利于跨学科骨干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们在学习成果的转化与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实现了“二次成长”。  相似文献   

11.
教师成长规律与教师专业成长息息相关,我校认真探讨教师成长规律,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如俊 《中国教师》2010,(14):42-44
<正>最近在网上看到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教授的文章《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文章介绍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三个型态: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职初教师是指自己都做不好自己事情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  相似文献   

13.
钟蕙 《广西教育》2010,(31):27-28
“课例研讨”是以课堂教学实例为对象,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而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活动。这种研讨方式通过观察真实教学情景,反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再经教师群体互助讨论,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找到解决的策略、方法,然后予以教学上的实践跟进,可有效改进教学、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14.
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是教师的第一次成长,从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是教师的第二次成长。相比较第一次成长,教师的二次成长需要经历几个转折:成长动力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需求;成长途径从经验积累转向理论学习;关注焦点从打磨教学到琢磨学生;教学反思从点状反思到系统探究;教学内容从处理教材到统整课程。只有围绕这几个关键的转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有效促进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一个教师从职初教师到合格教师,再到骨干教师,再到名教师,这既是教师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创新性素质不断获得、丰富和提升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敬业精神缺乏,教学重传递轻创造,创新思维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我们认为,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着的教师就是创新教师。一般来讲,创新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思想开放,敢于创新;热爱教师行当,自觉主动的把教师当作一门专业来研究;具有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主的思维品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创新教师不是高不可攀的。五年来,我们在促进创新教师成长路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普遍感到,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首先,新的教研方式要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限制与束缚,更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而不要过多地用条条框框去“规范”教师。其次,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研的方式只有切合教育教学的实际,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才会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实践中涌现。  相似文献   

17.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3,(17):17-19
“新课程,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令人心动!然而,心动之后的行动却举步维艰,‘想说爱你不容易!’”实验教师如是说。的确,一年多来,教师们怀着一份责任、一种冲动,经历了观念的碰撞、痛苦的扬弃和艰辛的探求后,普遍认同新课程的理念。但新理念如何落实于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如何体  相似文献   

18.
"高原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一大瓶颈。从"高原期"突围,经历第二次成长,关乎师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第二次成长,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个人主体性的发挥。阅读、实践、研究,走向人师,走向课程,走向创造,走向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个性、风格和思想。教师第二次成长,人人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9.
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途径.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结果.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需要科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带动全校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不断提升,校园洋溢着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氛围,学校成为教学、研究一体化的学习型组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基石。但以往的教研活动,总是在原有基础上"踏步",缺乏创新与提升,更缺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造成这种低效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