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聪勇 《成才之路》2021,(15):128-129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诗演绎,以画配诗,以诗解诗,以声配诗,尝试作诗,让学生得其趣而领其味,科学记诵古诗词,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李瑛 《教师》2010,(3):36-37
新课改后,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少语文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古诗词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才能使学生领悟其独特魅力和绚丽光彩。我在近两年“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中,觉得用“一诗四读”法教学古诗词效果显著。下面就以《春望》这首诗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鹤莹 《语文天地》2014,(12):41-42
古诗词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高中的语文教学也很注重对古诗词的鉴赏,但是就目前古诗词的教学来说,鉴赏效果并不是很乐观,公式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抑制了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在以往的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往往注重对诗词字句的理解,将一首本来很美好的诗拆分得七零八落,整个诗词的意境已经被破坏掉,学生对诗词也没有了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古诗词,让他们拥有一个诗词熏陶的童年,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的"重美""重情""重积累"等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糅合现代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古诗词专题研究""百诗颂中华"和"诗教"活动,在学生中掀起了诗教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吴燕红 《教师》2021,(8):11-12
古诗词积累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而拓展是积累的常用方法。有效的拓展既能充实古诗词教学,又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如果教师能在古诗词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用一些相关古诗词中的名句,抓住诗眼,领悟写法,品味诗情,使拓展与文本"相融无痕",那么定能达到"以诗学诗,以诗悟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学起古诗来,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并从古诗词中体会诗人的思想与写作时的意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境,引领学生徜徉于诗的意境中。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从"了解历史背景,置身意境""细细品读诗词,感悟意境""善于寻找诗眼,把握意境""发挥学生想象,走进意境"以及"积极营造氛围,深悟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品.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正现今农村入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古诗词的接触较少,积累的古诗词的量也就寥寥可数。教师可以将"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农村低段小学生在乐趣中进行古诗启蒙。一、以画引诗——得趣学习一事,以趣为先,以画入诗,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古诗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诗教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借鉴传统诗教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做好诗词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要包括语文学科内的诗词教学、诗词专题课程、古诗词主题实践活动三种形式。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教师还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综合设计教学目标,按"诵读、想象、联想、表达、体悟"来组织教学环节,以意象、意境、典故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词意蕴,做到"以诗会人"与"知人论世"相结合,链接生命体验,涵养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钟毅 《四川教育》2020,(3):47-47
走近古诗词教学的神秘世界,感悟古诗词教学的神奇魅力,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古诗群文教学中送别诗教学的一些想法。一、知人论世,创设情境送别诗一直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重要题材。小学生离古人生活的年代久远,阅历不足,仅仅靠几行文字,无法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无法激起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越是学习简练的诗,越难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缺乏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就可能导致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关系入手,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古诗词教学的倾向,以我国的诗教传统和辉煌的诗词成就,论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必须.又根据教材中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论证中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和美育教育;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相似文献   

13.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感受,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诗、品诗、悟诗,培养学生的美好品质,通过优秀古诗词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脱离诗境、忽视诗人、无视诗情而就诗讲诗的场景。很多教师往往只停滞在通过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将它说明白这样的层面,充满活力的诗词就这样在教师的解说中逐字逐句地化作了枯涩的文字符号。这种单纯地为解诗而解诗的做法,只会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笔者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诗品诗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还原古诗词的本来面目,追溯古诗词的孕育过程,走近诗人的生活,了解诗人写作…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哲理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哲理诗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培养学生感悟真、善、美的能力。在教学哲理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入境、联系生活和拓展迁移等途径,让学生理解、内化诗歌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古诗词中描绘的画面,都是以文字叠加构成的。可以这样说,字是诗的灵魂,诗是字的绝唱。所以,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诗词教学中,既可以让课堂融洽和谐,又可以达到教学古诗词的目标。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字理析解引导理解诗句意思,指引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理解用字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感情升华的目的。师生在古诗词教与学中"字"娱"字"乐,既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给师生的是诗意的无穷余味。这样寓教于乐,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更显得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7.
平卫龙 《成才之路》2009,(10):78-78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应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8.
<正>"不学诗,无以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古诗词。古诗词鉴赏是一场无形的高尚心理活动,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启迪学生思维。古诗词教学课堂诗情画意,能让学生有一颗诗心,做到"诗""人"合一。但现实是中学生的审美观还不成熟,而审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养,古诗词传承的是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学生的"三观"存一定距离,古诗词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找准古诗词教学的突破点。笔者以《饮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大幅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师要学会巧用古诗词助力历史课堂,如利用古诗词导入新课,创设有趣的情景;利用古诗词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利用古诗词渲染历史,升华感情;从历史角度解读古诗词,实现跨学科交融。在有限的历史提纲中拓展丰富的文学知识,实现以诗证史,以诗补史。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