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回忆性散文集,是他众多文章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章是鲁迅先生45岁时所作,其中不仅有鲁迅童年、青年时期的视角与想法,更有45岁鲁迅对生活的褒贬,这就形成了《朝花夕拾》中严肃的成人视角与有趣的孩童视角的交织,而它正是我们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男权社会和宗教统治双重重压下的艾米莉.狄金森将自己隐匿诗后,巧妙地选取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思维方式,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双眸审视世界和社会,以孩童顽皮乖戾的口吻尽情地宣泄了成人视角所无法实现的诗人对上帝虚伪的揭露、对宗教束缚的挑战、对种种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盼。这种叙述视角以表面上轻松愉快的语言缓解了成人视角批评的激烈程度,使诗人的悲愤和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缓冲,得到了理性的释放。诗人正是在这种"孩童面具"的遮掩下,建构着自己精神独立的人生目标,完善着她别样风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故乡>这三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文体不同,写作时代背景及作者心情各异,但是都有以儿童的生活、情感、视角来再现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散文。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感受到其间处处传达着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之心境,但不管怎样改变都改变不了儿童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态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隋感,文章采用比照的结构形式,选取了几个场景来展现。因此,在教授此文时,采用“比照”形式来解读文章,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儿童题材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儿童视角小说与散文在儿童形象塑造、童年生活的展现、孩子天性的体察和儿童与成人的感情色彩反差等方面具有鲜明独到的特色,为读者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苇的诗歌存在两种艺术视角,一种是儿童视角,一种是成人视角。选取这样一种角度是基于这样一种发现,即诗人在诗歌中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关注和好奇,同时又充满了对生命的悲悯之情和终极关怀。这两种视角同时存在于沈苇不同时期的诗歌中,构成了沈苇诗歌既单纯又深刻的品格。儿童视角使诗人能够发现生活中的诗性存在,成人视角帮助诗人把生活的底蕴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是一个闪耀着民俗色彩的独特文本.鲁迅在对民俗的关怀中流露出一种对传统的主流文化批判否定的倾向,民俗文化中的阴暗面使鲁迅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与腻烦.本文对这样一种悖论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鲁迅思想中人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抵触及叙述时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的研究,揭示了悖论产生的缘由,并对自然景物的人文价值在鲁迅反映少年生活的文本中的意义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儿童视角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引用故事和名言,阐述了儿童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无限成长的可能,必须得到尊重和理解。论证了寻找儿童的视角,对于助长儿童向着最好的可能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出了儿童视角就是要求我们成人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属于儿童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儿童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故乡》这三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文体不同,写作时代背景及作者心情各异,但是都有以儿童的生活、情感、视角来再现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一特点。本文把这三篇作品放在一起观照,希望更多地发掘一些鲁迅作品的内在意蕴,体悟艺术大师的情感世界,认知典范的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用心体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感情世界,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0.
<正>一、多个角度析教材《月迹》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作家从孩童的视角切入,以孩童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种种联想为线索建构文本,大量运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深邃,以儿童的心态、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中秋夜的景象,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写得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的儿童视角指的是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审视学校的管理工作.可能会有人疑问,学校本来就是"儿童"的场所,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学校管理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不然,因为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以成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借助极富意味的儿童视角,对成人世界、童年记忆和人类生存境遇作了深刻的生态还原和真实叙写。这种儿童视角,无论是美学品格还是话语形态,都与他早年时期的特殊生活经历所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曾说夜梦与白日梦都是做梦者自我心理的满足形式。同样,创作活动的心理意义首先也是指向自我的,是对自我焦虑和深层欲望的缓解。鲁迅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在他的孩童时期,祖父因科场案件系狱,父亲又长期患病,家道中落。鲁迅就这样生长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他内心所渴望的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心成为他生命中的一大缺憾。因此,鲁迅从改写自己的孩童生活开始,改写着往昔的生命事实,这实际上是作者自我走向新生的第一步。同时,这种改写活动也是为了满足鲁迅早年生命缺憾的一种手段。因而对鲁迅来说,改写自我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非裔诗人罗伯特·海登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儿童题材和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儿童书写成为其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在海登诗歌中,儿童作为主体来书写现实社会,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儿童还作为书写客体,成人关注并观察儿童,以诗歌记录了儿童生活和儿童形象。海登诗歌中的儿童书写呈现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之间强烈的反差,反映了他对儿童独特认知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体认,丰富了海登诗歌进行社会表达的艺术视角,表现了诗人宽广的世界主义视野,抒发了诗人普世人文关怀的世界主义以及追求全人类幸福和世界大同境界的世界主义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篇幅不长,可是容量不小。文中不单是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经过,还写了诸如东京留学生的情况,去仙台途中的所见,看电影之后决定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而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呢?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是通过鲁迅留学日本这段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年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下,"文本解读"成为小学语文教坛的一个热词,诸多专家名师强调,文本解读应该拥有"读者视角、作者视角、教者视角"……凡此种种,无一例外皆属成人视角。"以成人为中心"的文本解读,使本应该属于儿童的阅读变成成人解读的一统天下。笔者以为,当前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更要倡导拥有"儿童视角",小学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这样评价《鲁滨逊漂流记》:“孩童时期,这部书只是读来有趣,成人之后再去读,就会知道这是不朽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萧虹与林海音都曾以孩童的眼光作为聚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然而个人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叙事色调。单纯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林海音的童年回忆温柔敦厚,色彩明丽;儿童视角复调方式的渗入却使得萧红的童趣表现背后透露出成人世界的重重叹息。两人对女性命运的不同思考,在其作品中通过女性主人公的不同遭遇与人生结局表现出来。萧红命运多舛,不幸的生活、不幸的出走经历使她永远悖离了传统的家.同时也使其作品获得深刘的悲剧性;林海音由于女儿情结的牵绊.回归传统,归于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20.
陈晓容 《教学随笔》2016,(3):144-145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奇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里面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当时很多名士的风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这一千多则的故事里,穿插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群体,那就是儿童。魏晋时期的孩童有着其他时代所没有的特征,少了天真烂漫,多了聪慧沉稳以及在伦理德行方面超过成人的修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魏晋孩童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征应该是这个时代的烙印。研究孩童的特征,追溯其教育根源,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世说新语》的相关篇章,着力分析魏晋孩童的多种特质,再结合当时的教育体制探讨其原因,从中深刻领会魏晋时期的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