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把传统课教出了新意安徽李怀云吴晗的《谈骨气》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是一篇规范的短论,若按照议论文的“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三个逻辑段来分析这篇课文,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能教好它。我觉得像这样的传统篇目,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能教好它,而应该...  相似文献   

2.
3.
孟令余 《教育文汇》2014,(12):28-29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近几年来,在备教部分上了好几轮的语文教材时,我力求不“驾轻就熟”地重复老教案,尽可能地体现语文新课程理念,充实一些新内容,尝试一点新教法。  相似文献   

4.
依靠教材,开拓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申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编排的一些习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发掘题材的新意,领会题材的深意,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以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解析几何》教材中总复习题第12题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体会。原题:设抛物线的轴和它的准线相交于点A,经过焦点垂直于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B、C,求证:BA⊥CA 这道习题的证法简单。  相似文献   

5.
赵红 《现代语文》2010,(12):53-55
在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大约占了所有篇目的1/3,数量是相当大的。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却往往出现问题。一些教师要么像处理精读课文那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灌输“有方”;要么如蜻蜓点水一般只点课文要点,让学生知道内容大略;要么布置一些练习题、思考题让学生自行解决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将略读课文弃之课外。  相似文献   

6.
以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为例,探索如何将一轮复习课上出成效。首先,课前应根据学情对目标进行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在一节课结束前要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其次,引导学生课前认真复习并做充分准备。再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最后,在引导学生对基础查漏补缺的同时,也充分注意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为例,探索如何将一轮复习课上出成效。首先,课前应根据学情对目标进行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在一节课结束前要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其次,引导学生课前认真复习并做充分准备。再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展示。最后,在引导学生对基础查漏补缺的同时,也充分注意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8.
1997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行的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执教的《会摇尾巴的狼》荣获一等奖。《会摇尾巴的狼》是一篇传统课文,我们在设计这堂课时力求体现创新求实的特点。创新是指教学意识新、教法学法新、板书设计新及教学媒体新;求实是指扎...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常识》第一专题讲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属于经济学说史,内容比较抽象,时间相隔久远,不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增强教材的亲和力,使思想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脉搏,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我们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贯通,把书本知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新意,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切地感到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进而培养学  相似文献   

10.
陶铸同志是深为人民敬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深为人民爱戴的文采风流的诗人。在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政暇论文”,“文余问政”,不仅在繁忙的国事活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我国的文艺宝库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我们得以读到的《陶铸诗词选》,是陶斯亮同志从他的遗稿中选出来的。其中的一些篇章是陶铸同志在隔离审查期间,书写于旧报纸上的,只是因为夹杂在抄录的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诗作中间,加以行书难认,才逃过林彪、“四人帮”的魔爪,而幸存下来的。因此,在“四害”剿除,玉宇澄清的今天,我们捧读遗诗,更感觉到它的珍贵。《诗词选》共有二十五篇,全部属近体。除了律诗和绝句,就是长短句的词。这些诗词创作的时间跨度达三十年之久,它真实地记录了陶铸同志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在这些诗中,不仅辉映着阶级搏斗的刀光剑影,充溢着无产阶级的磅礴大气,同时也闪耀着对旧体诗词推陈出新的异彩。  相似文献   

11.
教学要有凭借。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一篇篇课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落实到每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而掌握好、运用好课文,便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为此,胶南实验小学学习借鉴戏剧界的“十年磨一戏”、“传统剧目”、“名角名戏”等做法,开展群众性的“百篇传统篇目”活动,每位教师个个有自己的传统篇目,人人成为一篇课文的教学专家。这种做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以一带百。课本编有课文三百篇左右。按理说,每篇课文教师都应掌  相似文献   

12.
今年高考题与1998年相比较,题型、难度、数量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少题目新颖,思维难度有所增加,但立体几何却出人意料,题型、数量、位置、难度、分值与前三年相比都相对稳定,但稳定中仍有改革和创新.其特点是降低难度,突出考思维,重点考能力.1.稳.考查内容稳定,仍以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侧面、体积、线线、线面关系为主要知识点进行考查;选择题3道,填空题1道,解答题1道,所占分值在整个试卷中稳定;第(7)、(12)题均是课本题的简单变形和组合.2.降.体现新大纲的要求,试题未涉及…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文多是“永恒的经典”.经典阅读要常读常新,经典教学也要常教常新.但是,经典课文怎样才能教出新意呢?要用新的眼光审视作品,以求发掘出新的意义;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新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对经典作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黄美萍 《现代语文》2004,(11):32-32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能力.然而重读背后,也出现了不和谐音:有的文章设立虚假目标,以旧版<教参>作为批判目标,甚至以六十年初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涉及课文一些提法,而现行教材与<教参>中已弃置不用作为靶子,予以批判;有的文章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用的,否定了之,不顾自己观点能否立住脚跟;有的文章标新立异,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惟我独尊,剥夺他人的话语权.如此种种,有悖于多元化解读的初衷.有鉴于此,多元化解读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学习》中“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多元解读”栏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的热潮。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多元解读”、《语文学习》“重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等栏目中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对文本认识的返璞归真,还其本来面目,有利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求异能力。然而在重读背后,也出现了不和谐音:有的文章设立虚假目标,以旧版…  相似文献   

18.
对传统篇目多元解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学习》中“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多元解读”栏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能力。然而重读背后,也出现了不和谐音:有的文章设立虚假目标,以旧版教参作为批…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时(看图学词)一、看彩图,说图意教师指导看图。一边看,一边找,看看冰雪、种子、果树怎么样了;看看田野、山冈、小河在什么地方;看看天空、地面的色彩;观察人物、动物的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图意:师:这是一幅什么图?生:这是一幅美丽的“春天”图。(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0.
推陈出新     
5月17日,郧西县教委传出喜 讯:讲师纪昌凤荣获全省历史教学“优秀奖”。至此,她已连续三年获此殊荣。县职教中心副校长周光胜感慨地告诉笔者:“这是纪老师二十四年的心血啊!” 纪昌凤,1971年开始从教,二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编织着崇高而平凡的“教书梦”,1994年8月,组织上调她到银行工作,面对优厚的待遇,上乘的工作环境,她没有思索,把调令退了,她说:“终生从教是我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