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对“木叶”意象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释了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暗示性问题。其实,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与西方符号学的“语码”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号学认为符号有两种情况:一种属认知的符号,如“美人”“月亮”;一种属于感官的印象,如“蛾眉”“婵娟”。而这“蛾眉”“婵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五首》之四西方符号学认为,符号一般是代表一个认知的意义,代表一种理性的认知的意义,不过,符号里边也有一种属于感官的印象的符号,特别是诗歌里边,  相似文献   

3.
《第四十一个》是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爱情悲剧。作者在描写这段爱情时,刻意营造了一些意象,如"诗""荒岛""蛇"等。笔者通过挖掘这些意象的象征性内涵,来解读这段凄美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4.
我自认为我上柳永《雨霖铃》这一课是成功的,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再相聚时,经常会提起我当时上课的内容,他们印象还很深。之所以成功,我想主要是我对《雨霖铃》一词的解读比较到位。如:"寒蝉"三句交代了什么?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哪些意象渲染了诗词悲苦凄凉的气氛?"寒蝉"一般是代表悲凄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用常见的对学术著作评价的来评价林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说这部论著是“红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或曰这部论著站到了“红学”研究的前沿等显然是笼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先生的这部论著除了前边所述具有的学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部用文学符号学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新著.这就是说,“红学”这一领域虽然被人研究了二百来年了,但至今仍有未被开垦的“处土地”,林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的《解读》是当之无愧的新开发.林先生以其深厚广博的中国文化功底从文学符号学这一视角,全方位地论析了《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那些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为我们辟出一个到处是奇境胜景,满眼是灵山秀水的“红学”新境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评:林先生把文学符号学首次运用到《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仅成就卓越,同时创立了“一种中华文化学的新型态”——“红楼”符号学”.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意象的生成,能突破从感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限制.意象的生成,与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密切相关,是在含蓄意指层面形成的.意象的创造与被解读,与符号意指功能中"主体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易》符号是《易》学的核心内容,《易》的符号系统包括“象”系统和文学系统。在解读《易》学符号系统时,不但要认识到《易》符号的文本内容,还要深察了解读者的心性内容。全面地阐述《易》符号系统,须从其符号学的方方面面入手,理解《易》符号学须从其符号史的缘起和其科学的建构开始。《易》学的前途和关键都在于对《易》符号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夏洛的网》讲述了蜘蛛夏洛为了救小猪威尔伯,四次在网上织字,先后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这四个词语改变了威尔伯可能成为熏肉火腿的命运,使它得到一个安享晚年的未来。读书交流课上,一位教师对这四个关键词语的解读独具匠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有一句话老师第一次没读懂,读了几次才明白,就是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8月份,"全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在呼伦贝尔市举行,笔者作为教研员,有机会与观摩教师一起聆听了来自全区各高中学校的13位教师出示的展示课。展示课分为四个单元,内容分别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陈情表》,第三单元文艺随笔《咬文嚼字》《说"木叶"》。笔者现将自己所作的评课总结进行粗略整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戴建荣老师的课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列举不出来,但听过很多节《揠苗助长》的课,唯独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一、文本解读,细致入微不同人对文本的解读有所不同,教师的文本解读直接决定了课堂的趣味。听了戴建荣老师的课,我觉得戴老师的课有两个字值得我回味。1.揠《揠苗助长》在过去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也许开头就会问:"同学们,揠苗助长还可以说成什么?"孩子回答:"拔苗助长。"于是一个原本与"拔"有区别的字从此之后让学生再无咀嚼之意。而戴老  相似文献   

11.
秦雪 《现代语文》2008,(6):18-19
“言语美策略”是钱冠连在《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策略包括提供意象,意义上求新,说白话,语不及,调动感官美好感受,反说碰撞等等。本文就是运用其中的策略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2.
<正>《湘夫人》中的意象很丰富,对后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以香草美人借喻理想追求的创造性运用和以"秋风""木叶"渲染气氛和心境的巧妙性构思,成为后世诗人竞相摹仿的范本。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湘夫人》中的"麋鹿""蛟龙""九嶷"三个意象不太常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它们该作何解呢?这三个意象分别出自"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13.
符号论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符号学理论也成了当代哲学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核心的理论之一。它的外延与内涵、能指与所指理论备受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通过解读柳永《雨霖铃》中呈现的意象符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了如何运用符号学理论达到对诗歌内涵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我主要采取了"境""精""经""静"的方式。下面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对此予以说明。一、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境,即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5.
正《湘夫人》描写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由于舜与娥皇、女英故事的附丽,这段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更加美丽动人。诗以湘君思念湘夫人而湘夫人不至为线索,在彷徨惆怅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这一千古名句到底"动人"在何处?从意象上看,诗人点出了"秋风""秋波""木叶"三个典型意象。"秋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般带有萧瑟、凄  相似文献   

16.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是赛课中选用频率最高的文章之一,揭示古藤之死的悲剧意蕴无疑是这篇文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不少教者往往会抓住"美"和"与世无争"的事物被毁灭来解读,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是肤浅的,要准确解密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就必须走进作者为我们营造的意象的丛林.  相似文献   

17.
一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掌握每一处不同的"说".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气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的"亲戚",如"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处单个的"说"字.于是,教学此课,我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8.
日前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6期发表的《有效设问:文本研习课突破的节点》一文,就《鸿门宴》课堂实录部分及对话部分,笔者认为还有值得与谭梦诗老师商榷的地方.谭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暂且不说这个句子是典型的病句,因为这不是本文评论的重点.)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透过"语言""体会"出项羽的性格特征:"狂妄自大""不善用人""自负、狂妄、轻敌、直率""目光短浅、寡谋轻信".而这种解读与教参关于项羽"自高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骄横气盛"①的评价相比,并没有任何"突破",同样是说明项羽性格上的诸多缺陷,同样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  相似文献   

19.
《说文》说:"菜,草之可食者。"《尔雅》郭璞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菜蔬"或者"蔬菜"就是日常作副食品用的草本植物,其中有些原产于我国,有些自国外传入。白菜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十字花科,为绿叶类蔬菜,古时名为菘,最早见载于汉人张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我承担了贵阳市高中语文的一节公开课,讲的课题是高一下册中的《说"木叶"》。这是一篇文艺性理论的文章,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精妙。我就过程中的得失谈谈自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