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在各种考试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将士"们,见到这八个字的时候,是否有一种遇到最熟悉的敌人的感觉?"诗歌除外"——从中考到高考,再到公务员考试,哪一份语文卷子不用到这词组?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解风情、不懂诗歌的国度吗?答案是断然否定的。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里提到"文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赏析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对于古典诗歌而言,这个要求必须建立在对诗句的理解之上。笔者在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诗歌本身的特点,试图从诗句逻辑、用语、技法等角度来摸索诗歌句意的理解策略,以促进学生对各种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解决问题"方面有了一个明显的突破,课本中增加了解题的一般步骤:知道了(图中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以这样的模式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不但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一个模式,同时也让教师更加明确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一、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解决问题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他们认为:"解决问题是把问题和记忆中的图示联系起来的过  相似文献   

4.
高三二轮复习是一个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解题训练成为常态。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基础性试题逐渐被灵活多变的能力型试题所取代,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学过的内容考试中没有考,考到的内容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学、教、考,让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笔者在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命题特点的基础上,在高三二轮复习的指导过程中采用了"区域填充法",即以区域为背景,让学生充分挖掘区域中的背景知识,学会解答区域内容中的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题命制、解答,复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上一期,我们从《学国学写作文(前言篇)》了解到了"什么是国学"以及"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和作用"。接下来让我们真正走进国学,这一期我们来了解诗歌。诗歌是国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诗歌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我们学过哪些名家作品?学习诗歌有什么意义?如何学习诗歌?这里将分上、下两篇一一为大家解答。上篇我们解决前面两个问题,下篇我们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就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的诗歌单元,谈一下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感悟。第二单元选入了《诗经》中的《氓》《采薇》和屈原的《离骚》等,对于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文章,有很大难度。第三单元选入了《兰亭集序》《赤壁赋》并要求全篇背诵,对于语感比较差的学生来讲,朗读、背诵也存在困难。所以,我常和同学们说:如果背诵这一关你过了,就会一路好走了。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品位必须从诗歌入手。"也有人说:"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用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所以,针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篇著名的篇目,我曾经也教过几次《琵琶行》,但每次都觉得不是那么理想。当我再次拿过这篇课文,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要顺应新课改,必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主旨的模式,设置了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了全新的诗歌鉴赏观。  相似文献   

8.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姜夔这样高度概括诗歌结尾的艺术性:"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的确,诗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因而作为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赏析诗歌结尾的意境中品析出其艺术价值。一、以朴衬奇,以平实衬托隐意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归园田居》这一组诗,其中第三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说到《鹿柴》中以动衬静却不知如何解释。同学帮忙解围:学生1说,"人的声音在寂静的空山中越发显得响,山静可知";学生2说,"当声音渐渐消失时,就是空山愈发安静时,有无声音的对比使得山静突出"。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是感慨。原以为只能从有声音的角度思考"以动衬静"之逻辑的。看来我的角度过于单一了。  相似文献   

11.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一、注重诗歌的积累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  相似文献   

13.
从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中国历代诗人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汉语诗歌的多彩图卷。拿起剪刀,抱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目的来"裁剪"出一篇"中国古今诗歌简史"时,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是资料的选择和整合。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必然有多种的样貌,而观看诗歌史也可以由各种角度切入,有人喜欢从历史背景来看诗歌,有人擅长研究诗歌写作技巧,有人坚持从诗人的角度来入手……在此,我们决意以时间为经,以诗歌为纬,为你——初学诗歌的入门者,准备了这样几页"导引手册"。尽管不能一一提及,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我们依然希望能帮你勾勒出一幅清楚的诗歌发展脉络,甚至触及到那些诗人的灵魂以及那些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致橡树》主题思想在学前教育班的教学现状:教师以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主题;没有结合具体诗文直接将诗歌主题原封不动地告诉学生.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思想.正确的方式是结合诗歌内容从多重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致橡树》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正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歌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古代诗歌的文化热潮。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与学生如今日常的语言运用还是有  相似文献   

17.
<正>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共选了四首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学习诗歌可以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所教的班级就有一些学生在学过新诗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这当然是极好的事。但笔者认为,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能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对鉴赏诗歌无从下手、甚至畏惧的现状,让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诗歌的教和学上面临挑战。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交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方法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以《望岳》和《春望》为例,略谈由"题目切入"有效解读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考诗歌鉴赏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查点就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难点。表达技巧又分好几类,而衬托只是其中一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经常考到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准确地掌握好衬托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对广大考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