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阅读与写作"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一个重要的学习任务群。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析,依据语文学科素养的性质,践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寻求适合当代高中生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方法,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显著教学效果,为同行教师在教授这一任务群时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是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的重点.在任务群学习中落实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实现学习目标.以高中语文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例,从项目学习的选择和项目学习活动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进行实践和探究,从而提升任务群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赏析和创作“有意味的形式”,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重要任务。要高质量实现“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功能,避免“有任务无任务群”“有任务群无大概念”等任务群学习弊端,可以把“有意味的形式”作为本任务群的大概念,在“形式”与“意味”的有效转换中设置问题群和任务串,以此增强整合育人功能,才能切实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为"学写文学短评",单元导语写道:"尝试写作文学短评","学写""尝试写"都是对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层级规定。与专业人士撰写的,以学术性、研究性为价值取向的文学评论相比,高中生学写文学短评一般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兼具议论性与文学性的鉴赏类文章。因此,学会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是撰写文学短评的前提和基础,但写好文学短评还要掌握一定的短评写作知识。如何实现读写交融共生?需要教师  相似文献   

5.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旨在加强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视域下,本文通过分析该任务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祝福》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师的角度针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期推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进一步落实。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紧紧抓住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以及从目前国内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出发,提出语文教学要扣住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就包括“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理念一经提出,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色彩,打开了新的大门。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形式,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地位进入课堂,以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我们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深度学习直接关系着综合性思维、高阶思维的培养,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相对应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背后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在信息化程度加深、文化思想日渐多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正确辨别是非、能够高质量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通过研究深度学习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从变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和丰富评价方式等角度,对当下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目标内容,针对不同小说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创设能够引发言语表现的任务情境,设计多样的、综合性的言语实践任务,适时搭建支架为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助力,并协调不同任务群学习之间的关系,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标提出的第六个学习任务群,并且被安排在必修课程中,是7个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一,在必修课程8个学分中所占比重高达19%,仅次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新课标对其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所以,如何认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追问其存在的意义,探索其实施的路径,是当下必须  相似文献   

10.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符合现今教学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在高中生写作教学中利用上述教学形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就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进行介绍,分析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探析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推动高中写作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个性化和差异性的审美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任务最重,所占学分最多的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设计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还应富有审美性。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重视发掘文学类文本的特质,整合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困惑点和阅读成长的必需点,把朗读灵活“变形”于任务之中,开发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努力创设具文学性、文艺范、文化味等审美属性的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2.
林璇 《天津教育》2023,(9):152-15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由此可知,语文课堂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要实施审美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审美教育被严重忽视,导致语文教学实质上的审美教育匮乏。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坚定践行"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教学也需积极践行这一理念。课堂是载体,理念的落地必须依靠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积极引导言语实践活动,探索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篇即从"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着手,列举粤教版教材中典型的篇章,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导向深度阅读和探究,导向社会生活,在问题探究中实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第一次提出学习任务群,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是教学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主要从学习任务群概念着手,对"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提升高中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力展开了研究,希望以此使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深度解读文本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学习任务群视阈下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意象,与"文学阅读和写作"任务群相结合,尝试开展想象补白的创作活动,展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探究作品的情感轨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写作任务群是学习任务群的一种,是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探析"以写作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的方法和路径:整体把握,确定单元写作目标;研习文本,发掘每篇课文适切的写作方式;读写结合,设计写作任务群;评价修改,升级成作品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学习任务群而言,“群”是其外呈现形式,“学习任务”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这样的认知便带来了一些问题:以“群”的形式组合起来的各项“学习任务”可直接提供给高中生吗?在进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写作指导时,教师和学生需要分别做好哪些工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得出的思考结果是:“学习任务群”属于课堂教学指导工作中的“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而并非课程内容本身,若想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教师应当基于此方式进行更深入的内容与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任务群解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和同册的第一、三两个单元,同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标中明确,该任务群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其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9.
林芳 《天津教育》2022,(19):150-152
<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提出的新名词,该任务群贯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中,这一重大改变体现了我国对媒介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媒介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跨媒介是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也是贯穿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理念,尤其对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的写作困境,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激扬"为主题,选编了诗词五首、短篇小说两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下展开教学.教师在学习任务中,需要整合学习内容进行群文设计,让群文教学体现出独具一格的课堂形式.如何选择群文本,如何建构任务,如何利用语文学科优势,既做到落实语用知识,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