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苞以为古文"杂小说"乃不讲义法之表现,会导致为文不够纯正,故而严"忌小说"。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使文章生动传神,尤其是涉及人物描写或叙述细节时,其古文便与"小说笔法"又每有相通之处,具有"重细节"、"含虚构"、"富趣味"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尼克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本文从叙事学理论出发,在事实报道、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三个不同层面探讨尼克叙述的可靠性。本文分析发现,尼克叙述的可靠性在故事进程中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叙述者、文本呈现、隐含作者和读者阐释之间的循环互动中挖掘尼克不可靠叙述的遥深蕴意。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是通过不可靠叙述塑造人物,达成主题阐述的一个范本。从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三大轴上的研究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老祖母"的不可靠叙述为凸显人物性格,揭示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主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固守民族传统,不能入乡随俗,导致家庭矛盾时有发生。她与爱尔兰女婿和亲家母在同一屋檐下的生活为双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调整与接受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老祖母"的不满意叙述日益减少,小说的文化大融合主题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4.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和精心设计的霍尔顿形象,使得不可靠叙述在文本层面上得以生成;读者通过文本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这三条轴线上体现的不可靠叙述,解读文本的主题意义,更好地认识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一般会从英语学习的整体性和渐进性出发,本文认为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首先应当将发展思维规范性作为第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三个环节: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考虑好内容的承前启后,教会学生如何辨别事实;第二是要关注文本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中的事实,如何区分事实的细节;第三是了解文本和学科知识的联系,在辨清事实与细节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作出判断,并了解为何作出如此判断。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59-63
"非虚构"在近年成为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非虚构"并不等于"零虚构",可理解为"轻虚构"。纪录并呈现事实的创作方法、来自真实生活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可靠性的特殊文本是衡量"非虚构"的维度。"非虚构"文本包括文字读本和音像文本。文字文本在文体方面有报告文学、传记、游记、日记等多种形态,评论切入点和评价重心也各有侧重。"非虚构"可培植人们在社会现实中捕捉讯息的敏感、及时判断的自觉、参与言说的主体意识,人们对"非虚构文学"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8.
吴愚 《文教资料》2008,(28):229-231
电影观众是期待一部影片真实于某种不成文的成规,而不是真实于真实的世界.虽然涉及艺术的"成规"无法像科学定理那样给出精确的参数,可是看清楚一些事实无疑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牺牲.本文就尝试阐述笔者所理解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若干事实,比如:严格意义上的或着说是理想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并不存在:"艺术真实"又受到诸多局限.在事实表述时,我们要把握好叙述历史的分寸,而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尊重用影片来做判断、提供一种表述历史视角的电影作者,我们也认为虚构的、专心于精彩叙事的电影同样也忠实于电影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什么的问题自古就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本文认为小说是"虚构的事实",之所以说小说是"虚构",因为:一、虚构是小说的重要的创作手法,具有结构功能和叙述功能,二、小说的故事人物是虚构的,三、小说是心灵世界的主观投影.小说同时又是"虚构的事实",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小说的故事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理性,人们认为小说中的故事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0.
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的事物、环节进行具体的描写或刻画。通过对"细节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细节描写的含义。第二,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价值与意义,具体为细节描写对于小说的价值与意义以及细节描写对于学生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沙之书》是虚构的,他的虚构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那些非指示性和非现实性的情节之中,构成了小说无限神奇的博尔赫斯情结。1.关于《沙之书》"异乎寻常的重量"小说这样叙述,陌生人"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  相似文献   

12.
《白鲸》的叙述视角和以实玛利叙述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中,作为第一人称的文本叙述者,以实玛利在许多场合中所采用的全知视角常常危及到他叙述的可靠性,进而也使读者怀疑麦尔维尔对小说叙述的把握能力问题。通过对小说文本的仔细梳理之后,读者会发现小说文本的叙述时态、以实玛利的人生观等事实表明,以实玛利的全知叙述视角不仅不影响他叙述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小说更具有艺术性,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变成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语言消费。  相似文献   

13.
与马航MH370失联相关的新闻报道,说明了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的出现,即“不确定新闻”.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观察,“不确定新闻”与“不可靠叙述”或有关联.“不可靠叙述”有三个维度和六种形态,围绕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属于其中之一的“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而其根源在于该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质.如果说,在虚构事实的文学叙事中,“不可靠叙述”体现为直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以叙述事实为主的新闻叙事中,“不可靠叙述”则来自于“不确定事实”和“隐含事实”的冲突.“不确定新闻”的出现,为理解新闻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理发》是美国小说家林.拉德纳的经典之作。该小说短小精悍,辛辣幽默,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讲诉了小说主人公吉姆所做的种种恶作剧,最后被误杀的故事。本文以韦恩.布斯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从而揭示《理发》在事实/事件轴和价值/伦理轴两个维度具有典型的不可靠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修辞方法的叙事批评注重作者意图和文本修辞对于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从文本内部来理解不可靠叙述;基于认知方法的叙事批评强调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叙事的不可靠性,将不可靠叙述理解为读者的一种阐释策略,并注重在此过程中文类规约和认知框架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方法在叙事批评中能够形成较好的互补。笔者主要从修辞角度探讨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同时也试图阐明运用认知方法探讨不可靠叙述的伦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小说这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学形式,如果千篇一律地按照小说"三要素"进行教学,会贻害无穷。我们可以通过"虚构和叙述"来解构小说,虚构让其成为小说,叙述又体现着作者生活经验;虚构与叙述,充满了张力,让小说既摆脱了无趣的平庸,又拥有了美丽的真实。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呢?毕飞宇认为,"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7.
加斯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加斯的元小说创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完全背道而驰。在作品创作中,他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虚构身份以及虚构的创作过程。从元小说创作的虚构本质出发,剖析加斯元小说作品,从元小说的叙述形式、文本结构及创作技巧等方面,可以探究加斯是如何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小说阅读教学中抓住细节描写,有助于探究小说的文本价值。本文以《百合花》为例,尝试通过对细节的解读,进一步去品评人物,了解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小说带给我们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9.
用现代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库切的小说,可以发现它们和一般所见的具有很强现代主义实验特征的小说叙事技巧有一些明显的差别,文本的话语层面对文本外的现实世界进行了隐喻式的指涉;同时,小说也提供了文本外真实世界与文本内虚构世界系统性相关的新形式,两种时空关系共存于阅读过程中,造成了审美上的困惑与惊奇,这无疑是库切小说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之一。我们的文学批评应当研究这一新形式并对其价值进行说明,而不能止于用“文字游戏”之类断语作简单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马原是当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马原在《现实的虚构》中坦言:他的《虚构》既是现实又是幻觉并在时间上不存在。这种作者本人在其文本和其他批评理论中一再强调的元小说叙事模式,让批评家们对《虚构》的解读一直停留在马原文学艺术形式方面做的大胆探索上,而忽视了文本所透露出的深层意蕴——对被遗忘在“玛曲村”弱势他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