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生活待遇、编制职称等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将逐步成为其主要问题,专业获得感是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下的乡村教师的生活中,其自身的专业获得感已成为一种问题状态,这种问题状态主要表现在专业价值感问题、专业知识感问题、专业信念感问题和专业文化感问题等四个方面,其解决对策分别是专业价值内生对策、专业知识体验对策、专业信念形成对策和专业文化自为对策。  相似文献   

2.
3.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发挥"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作用的实效性.在目前"后扶贫时代",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与乡土文化疏离、专业构建自主权丧失,乡村地位日渐式微、发展内在动力萎缩,懒于学习思考、专业自我认同感偏低等精神困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引领,通过厚植乡土文化基因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乡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消除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贫困".  相似文献   

4.
曹静  李继宏 《教育探索》2021,(11):82-84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阻隔代际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因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不足,教师自主发展意识淡薄.从外因看,教师待遇低,工作强度大;专业发展起点低,教师老龄化现象凸显;办学经费不足,教师...  相似文献   

5.
地方感的生成是乡村教师“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重要保障。形成良好的地方感,能够让乡村教师与乡土建立深厚的情感羁绊,主动传承乡土文化和积累乡土知识,从而助力教师增强留任意愿、秉持乡土文化自觉和开展地方本位教育。然而,现代性席卷下的地方“同质化”、文化冲突蔓延下的地方“模糊化”、虚拟空间侵占下的地方“悬浮化”等现实困境阻碍着乡村教师地方感的生成。本文主张,应构建因地制宜、系统完备的乡土资源体系,以形塑教师的地方依赖;营造浸润思维、提振精神的乡土文化氛围,以深化教师的地方认同;创设身心栖居、多元参与的乡土生活环境,以增进教师的地方依恋。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具体手段,其主要途径是外力推动的正式专业学习和内力激发的非正式专业学习,比较常见的类型有向自己学、向他人学、常规教研活动、专业引领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乡村教师的专业学习及教师成长现状堪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问题突出,对此提出四条对策: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学习权益、建设适合且有用的学习资源、推进共同体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学校及教师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并逐条讨论了重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8.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专业发展认知、专业研究能力、专业培训、专业发展支持政策、专业发展共同体等方面展开对重庆市11个区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乡村教师大多数存在专业发展意愿不够强烈、研究能力较弱、专业培训针对性不强、缺少精准性政策支持、发展渠道窄化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专业组织齐发力、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政策精准性、构建多维学习共同体等对策来促进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教育均衡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合作不仅可以激发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还能促进乡村教师个体从同事身上获得专业支持,改善教学实践,从而降低教师流动带来的损失,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度访谈10所乡村学校的30位教师发现,指向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合作是激发教师合作动机并做出合作决策、促进教师之间批判性互动并不断反思和改善教学实践的过程。而为了促进专业发展,还应为乡村教师合作提供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完善乡村教师合作所需的组织结构支持;营造深度交流的反思型学校文化;促进合作教师之间的知识互补;增强乡村教师作为合作主体的教育自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振兴,重在教师的引领、推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与个案法,研究了乡村教师角色定位、本体性知识等专业发展的困境,整合了在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结合荆门案例提出了均衡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内因性动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希望能对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涵盖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18986份乡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调查数据,探究不同工作压力源与工作资源对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中的教学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压力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属于挑战型工作要求;在不考虑工作资源的作用时,纪律管理压力起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属于阻碍型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中的教师交流合作、生源素质、课程与教学水平、家校合作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均起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属于激励型工作资源。学校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实际工资起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属于保障型工作资源;纪律管理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在实际工资对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挑战型工作要求“教学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与激励型工作资源“教师交流合作、生源素质、课程与教学水平、家校合作”交互作用在“高工作压力—高工作资源”组合下个人教学效能感最佳。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蕲春县从去年秋季开学起,对全省29个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一费制”改革试点。2003年二三月份,记者到这里采访时发现,试行“一费制”半年来,农民负担轻了,但教育经费日见紧张,全县教师流失达800多名,有些村小学只剩下一个“留守”老师。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高信息技术技能,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高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是数字化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路径,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时代机遇。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关系中的作用。在中国19个省85个市收集12 488名中小学教师的数据,分析发现:其一,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积极显著影响数字化教学素养;其二,组织支持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其三,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与数字化教学素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其四,乡村教师数字化持续专业发展通过组织支持感—数字化教学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链对数字化教学素养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新教师在进入教师职场后。在与学校组织环境不断发生互动的过程中,从行为态度到专业表现上逐步达到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进而最终将教育规范内化为个体素养的过程。有研究证明,新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忧患意识,他们特别关注自己的“生存技能”与发展。在短期内适应教学岗位.从职业态度到专业水准上迅速胜任教师角色,这已是广大新教师的迫切心愿,也是教育科研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专业支持联合体。在共同体中,城乡教师都是生态型教师团队的有机组成,是共同体价值创造的平等主体,在专业发展中彼此依存,互助互惠,共生共创共赢,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相互服务,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构筑共同体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乡村大国良师炼成的关键抓手和实践通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之关键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有其多种途径。而基于教师效能感的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而容易被人忽视的途径。教师效能感的四大形成来源: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从内外两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直接经验激发内在的专业发展意识,替代性经验增强专业发展信心,言语劝说外部援助专业发展,情绪唤醒持续专业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目前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组建乡村教师培训联盟、加强对培训内容的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自助餐式培训"的培训系统,以帮助乡村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乡村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难点与重点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外部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更需要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本文聚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本源,探讨内生动力生成系统的关键要素及作用机制,并提出培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基本路径:重构乡村教育文化生态,涵育乡村教师教育信念与专业情怀;健全教师多元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唤醒乡村教师"生命在场"主体意识;构建城乡教育互惠发展共同体与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智慧;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与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教育振兴的根本力量。教育扶贫迈向教育振兴进程中,党和政府通过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政策,促进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在基础保障、能力提升、通道流动、空间协作、社会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忽视教师主体作用、缺乏信息交流、激励效应较低、学校管理缺失、尊师重教氛围的不足等,是影响乡村教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不力的重要原因。重塑主体认知、拓宽沟通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改进学校管理、优化社会支持等,是持续激发乡村教师内在动力、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