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由心生     
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即"文由心生"。"文由心生"是一种境界,正如《春渚纪闻》中苏轼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乃人生之"快意事"。的确是这样,我手写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历史讲堂     
第十一期西蜀岷江流万古东坡皓月照千秋——苏东坡其人其文掠影主讲人:张昌余教授(著名辞赋家、国学家)时间:2009年5月17日14:30地点:成都杜甫草堂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孙中山先生说:"惟蜀有才,奇瑰磊落。"四川山水之"灵"赋予了四川人才之"杰",北宋四川眉州人苏轼就是其中之典范。该讲座从"博采众善的才士"、"机敏超凡的智士"、"刚柔兼济的  相似文献   

4.
定心以应世     
<正>宋朝大文豪苏轼(东坡),有一天,在书房里写了一首五言诗,诗曰:"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轼愈看愈得意,便喜滋滋地遣人将之送往好友佛印处,并请佛印赏评。佛印有意捉弄苏轼,便在该首诗的旁边写了一个"屁"字,并着来人带回。苏轼一看,不禁勃然变色,马上气冲冲地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笑对苏轼说:"不是说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苏轼顿时满面羞惭,转身而去。(注:八风系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学"活法"说首创于胡宿,而非吕本中。吕本中是诗学"活法"说的最后总结者和建构者。考察吕本中诗学"活法"说的形成,除了受到"活法"说的首创者胡宿,"活法"说的实践者,"千古无匹的活祖师"苏轼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其它贤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吕本中之前的胡宿、苏轼、吴处厚、程颐等人的有关论述,是汇成吕本中"活法"之"河"之一条条"近源";二是和吕本中基本同时的晁说之、叶梦得、张戒的相关言论之间,则呈现出或相互吸收或互相辩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宋名臣李纲在建炎年间罢相后被贬谪,追随苏轼的足迹到了海南。李纲是苏轼的承继者,次韵、和苏是他承继苏轼的外在呈现,而高扬内在主体性,明了"吉凶妖祥之理",这是得苏学真谛的,思维也获得了哲学意义的提升。故最终他才能自豪地说:"老坡去后何人继,奇绝斯游只我同。"虽然李纲在贬谪海南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天,或许他只能成为"老坡去后"粗浅的承继者,但他却通过提升主体性以抗外力的打击,得苏轼逆境人生之精髓,成为真正的践行者,这也正是他对苏轼承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苏轼写文章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但是,这种随意为文,也会导致粗疏之弊。历代对他的批评,都集中在这一方面。——江弱水苏轼论文,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他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朱子好几次说过,东坡文字只是大势好,却不免疏漏,  相似文献   

8.
有名言曰:"高尚的爱好可以造就天堂,庸俗的爱好只会造成坟墓。"这是何等警策而又催人奋进的教诲啊!综观古今,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名篇佳章,它们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时代爱读书的人的心灵,给予人们以无尽的启迪、智慧和坚定的信念。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这首词,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无论什么人读它,都会引起心灵的巨大震动。对于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各说不一。有的说这是苏轼写给夫人的,有的说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的。今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苏轼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说:"淡极始知花更艳。"它们既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的高度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品性气质的赞美。而我认为,它们都极生动地诠释了白描的美学意蕴。那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白描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表现的?其美学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苏轼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至干达""平淡绚烂"等诗文创作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诗文创作须遵循自身规律,"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这些观点既是对唐宋前辈学者的继承,又对其后数百年中国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活法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苏轼实为中国诗学"活法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1.
<师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倒翁". 随便问一个高中生,他都知道,<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而韩愈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苏轼曾赞誉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可不是一般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有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苏轼即是如此,他的如椽之笔饱含着其情感的律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其被贬密州时期、黄州时期、岭南时期所写的词作中隐含着其谪居心路——从自我执著至自我彷徨,再至自我超脱,终至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苏轼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与之相伴26年。王闰之的出身是个谜。有人说她是进士之女,有人说她是目不识丁的村姑,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散文的语言上提倡意尽言止,主张"辞达"。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有两个阶段:一是"求物之妙"要"使是事了然于心"的阶段,即认识事物事理并能牢记于心上;二是"了然于口与手"的阶段,即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心中对事物事理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而成文章。这样,才是真正的"辞达"。可见,苏轼的"辞达"论已赋予了孔子"辞达"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苏轼词的士大夫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以诗为词”完成了词体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彻底转变,使词真正成为陶冶士大夫情怀,显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文学载体.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端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理解苏轼的尊陶思想有利于我们去窥视苏轼词中的“士大夫精神”,加深对苏轼在词史上地位的认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与子由书》中.在这封信里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仅如此,苏轼还对陶渊明诗——追和,得诗一百二十四首.在词体创作中也有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哨遍》(为米折腰),表现出了对陶渊明如痴如狂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命题理由】现代人的生活,怎一个"累"字了得,其实生活中有好多风景是完全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只不过我们不懂得享受罢了。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这样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不仅仅是懂得发现生活中的风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苏轼乐观豁达地走完自己坎坷不平的一生,与此生活态度不无关系。生活在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人,如何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遭遇离愁困扰时,常借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排遣苦愁和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加之,明月是诗人们吟咏离愁的常见意象,或许我们会认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在抒写离愁主题。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单从词序"兼怀子由"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表达思念之情并非此词创作的原始动机,只不过是作者真实意图"兼"有的副产品。况且,时值"中秋"之夜,苏轼偏偏不先述及此夜的常见主题——离别,劈头便问"明月几时有",将话题引向沧桑,更足  相似文献   

19.
宋代"南方凡病皆谓瘴".苏轼逝世前谪贬之地谓"瘴海"、"瘴乡".所患之病,中医谓之髓枯(急痨)症,西医谓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苏轼疗疾所用之药成为中医名单验方,比西医发现首例患者早787年,比命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早803年.其验方以苏轼名字命名并收入1997年版《中药大辞典》.苏轼病重及病故时所卧之榻,为现代医院病床之肇始.  相似文献   

20.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