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鲁迅小说《祝福》的时候,可将研究的目光投向课文中几处"雪"的描写,抓住其中一些细节描写,就可以发现不管小说讲的是谁的故事,其实都是社会的故事,读"谁"的故事,也是为了读懂一个社会。  相似文献   

2.
3.
环境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有许多让人玩味的地方。比如写雪,全文就有四处之多,而且每一次写雪的方法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都不同,下面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雪》析     
《雪》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写的一篇散文诗,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五年初在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十一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所收的二十三篇散文诗中的第八篇。近年来,因为这篇散文诗被选入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和表现  相似文献   

5.
6.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艰辛历程的记录。鲁迅曾说  相似文献   

7.
在1926年8月,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出版了,收集了1924年至1925年的11篇小说。鲁迅在后来的《彷徨》的扉页上,题写了一首五绝:“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他当时自感孤军奋战的寂寞心情的写照,也是他当时彷徨四顾,矢志不渝地寻求救国救民之  相似文献   

8.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从“不变”与“变化”、“希望”与“失望”、“逃避”与“对立”三个角度解读《祝福》,能使学生从作品的双向对立性中体会多元而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深刻博大的主题思想,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巧严谨的结构布局,凝练含蓄的语言特色,凝重浓郁的抒情氛围,都会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但这只是作品的大要而非全部。我以为鲁迅在几个细节处故设反差,留下了很大的艺术空间可供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10.
彭英 《教学随笔》2013,(20):121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把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重点,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用了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和善良的本性,生活的不幸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以及祥林嫂对不幸命运的挣扎,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传统桎梏的束缚下,逐渐被逼到绝境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由于该小说篇幅长,背景复杂,为了把庞杂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以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特将文章内容归结为七个方面,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祝福》的关注点放在了"我"的身上,先分析"我"的形象,再分析"我"的心路历程,以期探讨"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宋光荣老师教《说“屏”》这堂课的特点。从教学的思路看,教师没有着意设计华美的导语、精巧的过渡和响亮的结语等内容,但教学过程却井然有序。全文的教学可以看做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可以看作设计了“起承转合”式的教学过程。教师先总提4个问题,再与同学们一起分步解决这4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内容,最后适当地进行一下迁移,整个教程给人一种朴实清新的感觉。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师也是很自然地对同学们进行着引导,但这种引导是“看似无意却有意”,老师心里很有底。他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把…  相似文献   

14.
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洁白的雪,飘舞的雪,受到无数中国人的喜爱;雪又是文人笔下的宠物,她有时承载着作家丰富的感情,有时担负着某些特殊使命。鲁迅先生在他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然而,实际教学中,其艺术性往往被思想性淹没;同时,单纯的文本细读也易遮蔽整体感知的视野和叙事学的欣赏视角。以《祝福》为例,领略鲁迅的艺术品位,可以聚焦祝福,从作为时间、事件和象征的祝福这三个层面入手,研究《祝福》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品质,深入文本,把握创作动机和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在大多数作品中,无论就人物的身份,还是人物的气质、思想来看,“我”都有着作者的影子,鲁迅经常借助“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研究鲁迅作品中涉及到“我”的形象的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祝福》也并不例外。《祝福》中的“我”,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般的要饭的女人,“我”居然如此郑重其事、斟酌再三地回答她的问话,并为担心自己的话“怕于她有些危险”而惴惴不安,耿耿于怀;对于她的死,“我”又如此震惊和痛苦,以至于“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自问世以来,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可谓数不胜数,大家对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短工、看客等人物形象津津乐道,对祥林嫂的解读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而对那个"出镜率"不高却对祥林嫂的命运转折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祥林嫂的小叔子,论及的却不多。笔者认为作者在文中设置小叔子这一人物,是意味深长的。这个人物虽然着笔很少,直接提及的只有三处,但其存在的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分析《祝福》中“我”的双重身份以及矛盾情感、心态演变与鲁迅自我批判的表现手法,探讨作品对社会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鲁迅的自我批判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