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即:以"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艺术作为教学重点,品鉴语言艺术;以"烛之武"的品格作为主题探究重点,落实语文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重点就对应着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一篇文言文,扩大开来,一篇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学内容的确立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乃至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确立得不准确,教学活动就在大方向上产生了偏移。那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这个人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就很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记述春秋时期郑国被秦、晋两国围攻,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前往敌营,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迫使秦、晋先后撤兵,从而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易懂,叙事详略得当,人物描写简洁传神,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对课文内容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语文的教学视角,决定着文本解读的广度与深度。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纠结于字词的教学,只能培养雕词琢句的学生,而如果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则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让学生拥有一个穿越文本、洞察世情的胸怀。《烛之武退秦师》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有亡国之危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在肯定这一教学取向价值的同时,笔者以为还需要拥有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要能够从国际  相似文献   

5.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位于旧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是高一新生在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阶段首先遇到的一篇课文,编者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中也可见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新的人教版中,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鉴赏的第一篇,其作用和地位同样重要。为此,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讲授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6.
正文言文教学要找到"眼",选中"点",抓住"要害"。我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抓住题目,解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篇文言文的标题结构相同,都是一个主谓短语,明确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让我们一目了然。《烛之武退秦师》关键在一个"退"字上。我们只需抓住"退"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全文讲清楚。《荆轲刺秦王》也可以使用同样的道理,抓住"刺"字,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但这只是做了初步的分析,这种常规的抓取并不能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思路:《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左传》的经典课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烛之武的说辞和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应当以积累为主,从文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9.
【教学创意】《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的教学常常由字词到人物再到主题,这样教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式教学。没想到学生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不能理解"以乱易整,不武"中"武"的意义。因此在第二课时,抓住"武"问题展开教学,挖掘"武"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赵阳 《教学随笔》2016,(8):150-150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一言之辩胜于百万雄师”这句话用在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先秦著作《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辞优美、说理透彻的叙事性散文,其中烛之武独特的说辞艺术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领悟语言的魅力和不顾个人安危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文以《烛之武退寝室》为例试做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双方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番说辞,便让秦君撤军并派兵帮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传统篇目《烛之武退秦师》时,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剪裁、人物形象与思想价值之外,狠抓语言的品味与咀嚼,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揣摩语言,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就是学文学言,就是文言并重,言以载文,文以言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之无言,一切皆空。一、品实词,知言会意,把握纲目题解《烛之武退秦师》,笔者抓住三个词语引导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古文的第一篇.这篇课文的学习对于后面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基本背景知识的介绍,教材研究和学习指导三个方面,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可操作性的层面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6.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为大义;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为大智;只身进谏,婉言讽谏,不卑不亢,为大勇,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到行文艺术、人文教化。而人文性不仅宽泛而且抽象,"四文"教学法则把人文性具化为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围绕"四文"展开文言文教学,能够有效进行人文性渗透。本文就着重论述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如何"四文"兼顾,进行人文性渗透的。  相似文献   

18.
《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优美散文,讲述秦晋围郑,烛之武只身说退秦师的史事.该篇文字优美,说理透彻,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优秀范文.工于辞令,于委婉含蓄中暗藏锋芒,是这篇文章的文本之美.但烛之武只身退秦的才能之美、独入虎穴的英雄胆识、灵魂深处的家国情怀,才是这篇文章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这篇文章审美的根...  相似文献   

19.
入选高语一册第五单元的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触龙说赵太后》堪称论辩艺术的典范之作。烛之武、邹忌和触龙为了国家兴亡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为大义 ;面对强有力对手从容应对、驾驭自如 ,为大智 ;只身进谏 ,婉言讽谏 ,不卑不亢 ,为大勇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正义歌 ,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三人凭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 ,婉言讽谏 ,力挽狂澜 ,使国家转危为安 ,百姓免受战祸之苦 ;或国力增强 ,诸侯来朝 ,也使受谏者 (秦伯、齐王、赵太后 )博得个贤君之美誉。可以说他们比历史上同样是进谏 ,但却落得个可悲可叹的下…  相似文献   

20.
晋侯≠晋君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的一篇新选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有个疑问,即“晋侯、秦伯围郑”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两句中的晋侯和晋君是否同一人。我于是告诉他们,晋侯和晋君根本是两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