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逢棒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相似文献   

3.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4.
<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停!”语文老师急眼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梦幻色彩,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你们读起来怎么干巴巴的,好像在念电饭锅说明书!”“武陵源不就在湖南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     
S版、H版和新教材--我们"一个也不能少"。既"厚此"又"厚彼"。下面的练习,就是为使用新教材的同学们准备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8.
题记:上苍真是幽默,连个E-mail也不发,就把未曾"潇洒走四方"的我送到了陶渊明老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然而,事实果真如人们所思吗?不知不觉中,我到了一条小溪旁。清澈的溪水湍湍流淌。出于好奇心,我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相似文献   

9.
正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从长远发展来看,学会捕鱼的本事才是关键、根本的。但是,捕鱼本领的掌握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来说是从品尝到鱼的美味开始的。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们尝尝"鱼"的鲜美,使其产生捕鱼的渴望,逐渐掌握捕鱼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一人欲食鱼,是授之鱼,还是授之以渔?"不言而喻,多数人都会选择后一种,即捕鱼之法,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享用不尽的鱼。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一直在学习,但我们究竟学习什么?显然,知识  相似文献   

11.
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在十多年的课改中,我们无数次寻觅,无数次探索,在多少次迷惑与彷徨中肯定了又否定,否定了又肯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却在"激之以欲"处。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原本是指与其给予他人鱼肉,不如教人捕鱼技巧。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要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这句古语所蕴含的教育哲理指引了一代又一代教书人,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突然发现再好的"鱼"与"渔"都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莫说教之以捕鱼的方法了,即使把鱼放在碗里学生也不下咽,学生学习兴趣淡然。哀莫大于心死,当面对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的时候,一切的"鱼"与"渔"都显得格外苍白。学生厌学固然有其社会因素,但也与我们教师的"失职"密切相关。鱼与渔是事物蜕变的外在条  相似文献   

12.
“怎样教文言文?”这个問題有探討的必要。这里談一談我的认識和教法。第一,在課堂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让学生适当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維,通过他們的思維活动获得知識。譬如說,有些文章淺近易懂,就让学生多活动。像《桃花源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魚为业。綠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鮮美,落英繽纷。这一段文章的句子都很短,接近口語,沒有难懂的名物,沒有典故。把“晋”、“太元”、“武陵”略作解釋之外,再讲讲“緣”、“英”、“繽紛”几个詞,而后让学生讲課文,大致可以讲对。类似这种課文,最好让学生讲,学生糾正,教师只作判断和补充。起初这样做,必然比教  相似文献   

13.
邵春晖 《学子》2014,(7):86-86
俗话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能解决眼前,从长远发展来看,学会捕鱼的本事才是关键、根本的。但是,捕鱼本领的掌握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体来说是从品尝到鱼的美味开始的。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们尝尝"鱼"的鲜美,使其产生捕鱼的渴望,逐渐掌握捕鱼的本领。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必须有效,学必须快乐,这才是有效性的教学。那么如何开展有效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教学无效的原因说起,并谈谈自己开展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一、对学生实施了"过剩的"教育知识,是否越多越好?反思我们每个人,从师范、高中、大学毕业,多年以后你记得多少书本知识,用得上多少书本知识,越是高深的知识,用得越少,离自己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越远的知识,忘得最快,乃至于最后忘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们一定不能被动坐等班级出问题之后,才想尽各种方法奋力"抗洪",而应该在教育的上游"植树造林",做到未雨绸缪、提前预设、主动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套捕鱼工具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他们中的一个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捕鱼工具,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那个人就在原地搭灶生火煮鱼吃。他狼吞  相似文献   

17.
偶读一则故事,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看法颇有微词。故事是这样的: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闷:"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向他们传授捕鱼技术,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  相似文献   

18.
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人们总是聚焦于其主旨,很少对武陵渔人行踪作一点深入思考。近读《桃花源记》,忽觉渔人的意义有异乎寻常的哲理美,试作浅析如下:渔人以捕鱼为业,他"缘溪行"不就是为了寻鱼汛,找鱼源吗?目  相似文献   

19.
郭务强 《班主任》2006,(2):34-34
认真的人只能做些事,"用心"的人才能做好事."用心"做事是人类最伟大的资产,它点燃了我们所使用的每一盏灯,制造了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件衣物,建立了所有的学校、工厂,开启了所有的发现.但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却是很困难的事.班主任工作正是一个表面琐碎繁杂而实质上很费心的工作,因此要特别强调"用心"做事.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对生活充满激情的青少年,如果不"用心",很多事将很难做成、做好.对班主任来说,怎样才算是"用心"做事呢?我的观点是: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但渔王常常向人们诉说自己的苦恼:"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从他们懂事起,我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如何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人瓮’。等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