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多的重复无疑会使文章显得平弱无奇,难以卒读。特别是叙事性文章,情节的重复会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懈怠和厌烦之感,乃为文之大忌。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在实录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形象。《史记》在写人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代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成为历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多的重复无疑会使文章显得平弱无奇,难以卒读。特别是叙事性文章,情节的重复会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懈怠和厌烦之感,乃为文之大忌。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安排事件、描写场面和人物语言时,却有意无意地多次重复,但读者却毫无厌烦之感。这是因为他的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求得变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使得读者如徐行于盘山道上,  相似文献   

5.
李芳 《现代语文》2006,(12):119-119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试图以《项羽本纪》为例,从学的角度对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一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窥豹一斑,进而对《史记》的艺术特征作整体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史记》中本纪所记载的主要对象是帝王,项羽未完成帝业,为何也列入本纪呢?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在灭秦的历史中,项羽实际上起了支配政局的作用,所以把他列入本纪,且置于《高祖本纪》之前。《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描述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凭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终于失败的过错。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的叙事提供了被重新叙述的全部可能,但是由于项羽人格超出古代中国意识形态能够允许的边界,他失去了能担当所有叙事的主体身份,因此被封存在几个固定的成语之中。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提供了项羽被重新叙述的可能,潘军的《重瞳》是近代以来项羽叙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与《史记·项羽本纪》的互文联系给理解在大众文化霸权全面形成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叙事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去学剑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1982年版295页。以下只注页数) 以上三家无注。谨按:《汉书·项籍传》记此事为:“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 (中华书局标点本1796页)《汉书》两用“去”字,表义明确。《史记》少用其一,易生“去学剑”之歧义。  相似文献   

9.
《史记·项羽本纪》在冷静客观的记录下,也不自禁地在两两对比中运用到浸透史家情感的情态描写,透过作品中少量出现的精简的人物情态描写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在叙事笔底的历史风云历程外,也得以感受、领略描绘笔底的风云人物的悲喜人生,从他们一生中常有的情态中,不只可以看出他们的个性色彩,也得以了悟他们成败得失的深层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立足于《史记 · 项羽本纪》 及相关篇章的细读,辩驳了 "司马迁同情 、 赞美项羽" 之类的观点,并分析了近代以来文学鉴赏领域项羽形象虚美化的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11.
读《史记》项羽部分,很是为他的悲剧命运感慨不已。偶然得知王立群教授要到中原国学讲坛讲项羽,很是兴奋。王教授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讲过课的名家。听完之后,再联系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形象,颇有感触,为项羽的悲情一生而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12.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司马迁对《史记》取材的概括。这一原则在《五帝本纪》的取材中表现为“择其言尤雅者”。《五帝本纪》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原则的贯彻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表明了司马迁的学术态度。同时,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史记》取材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史记》记载了众多经典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后世所传诵和继承,成为历代文人作品中的重要素材。本文主要研究产生于《史记》本纪、世家的典故,将典故在运用中产生的多样的分散的意义给予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研究内容包括典故名称、典故的形式、典源义和常用派生义、典故的语境和典故的运用,以求进一步丰富典故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是我国正式的传记文学之祖。他在“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历史事实下了爬梳剔抉的工夫,采用文学手法,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在种种表现手法中,司马迁对场面的描写渲染相当出色。在这方面他既继承了以前史传文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开启了后代  相似文献   

15.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司马迁对《史记》取材的概括.这一原则在《五帝本纪》的取材中表现为"择其言尤雅者".《五帝本纪》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原则的贯彻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表明了司马迁的学术态度.同时,这个过程也反映了《史记》取材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周丽琴 《语文天地》2011,(19):54-55
文言文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方法枯燥单一,只是注重对字词句的翻译,没有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体味优美的文风,学习古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与实际生活相  相似文献   

17.
【陆孔存老师的推荐语】认识刘紫祺有一段时间了,读她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但这种文章还真是第一次读到。乍一看,该文算不上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影评,关于电影的技术、光线、色彩等专业术语没有提及,虽是只言片语,但读起来却津津有味。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对电影的真实感受,带着一点质疑、一点率真、一点时代气息、一点求真求善的思考。对大多孩子来说,看电影是一种纯放松式的消遣,但对紫祺同学来说,却是通过“发现的眼睛”开辟“第二课堂”。从片名到情节、语言再到人物、服饰,她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了仔细对比,“引经据典”地证明电影《鸿门宴》出现的若干细节性错误。从该文的结构与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紫祺同学对语文课本上《鸿门宴》这篇文章的熟稔与把握,更能感到紫祺同学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在她的眼中,课本上的“鸿门宴”不再是词语的翻译,不再是分析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楚汉相争,也不再是时间、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而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再现。对学理科的她来讲,这种历史人文素养是难能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不做知识的奴隶,这种求学的品质也是值得称赞的。在与知识的对话中,紫祺同学是掌控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知识是她思考的一种工具、是对生活的品悟!所以,与其把诘难留给教育体制,不如踏实让自己的课堂多几个愿意做知识“主角”的孩子!  相似文献   

18.
19.
穷项羽一生,是以一己之躯不断挑战强权、挑战命运的一生。 作为楚国名将的后裔,项羽有着贵族与生俱来的自信与骄傲。当那位曾率领大秦雄师横扫六合的始皇出巡到浙江(今钱塘江)时,年少的项羽面对威风凛凛的车马仪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这里有家恨,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杀;有国仇,楚国无罪而为秦所灭。  相似文献   

20.
《史记评林》的评点特色在于:注重篇章结构,点出叙事技巧,讲究字法,并追求“如在目前”的审美效果,而这些正是《史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特质。明代评点者将《史记》作为文学作品和文章典范来阅读,对后世的小说评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