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文琴 《山东教育》2012,(Z4):60-61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教师文本解读得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这里谈一谈文本解读的几种策略。一、走进文本文本解读是对文本逐步走进的过程,从陌生到亲切再到创新。首先,要善待文本。犹如观察的视线,对文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平视",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文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应多一些文本,少些架空分析、少些课外文献、少些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小语界同仁已达成这样的共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催化剂",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如何,成为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作为一种与阅读教学相伴始终的教师言语活动过程,文本解读是否也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无论是教学怎样的课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的解读文本将时教学效率的提高起极大的作用.但笔者通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观察得知,某些教师在教学描写革命领袖文本时常出现"零解读现象",即在不解读文本的情况下就进课堂,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毫无收获出课堂.本文就"零解读现象"出现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展开粗略的思考,目的在于提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钟艳 《广西教育》2013,(13):9-10
解读,即理解与诠释。教材解读,就是要进入文本,跳出文本,回到文本,深入了解教材说了什么,想要说什么,这是对教师阅读理解能力、深入探究能力的一种砥砺和考验。只有准确把握不同课型的解读脉络,充分挖掘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也获得发展和提升。一、多向研读,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分析、揣摩、体会,形成理解、感受、体验的过程,是实施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有专家认为:"对教材文本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师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所以,如何把文本解读的精髓转化为教学实施过程,或者把文本的"原生价值"生成为"教学价值",需要教师通过深度研读文本,潜心架构架起文本解读与教学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正>文本解读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从"普适阅读"到"个性化解读"、从"他者解读"到"自我解读"、从"认知性解读"到"体验性解读",阅读教学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从教师讲解到学生体验、从教师预设到互动生成、从注重倾听到自由言说、从结构性教学到后结构教学,这里凸显几个关键词:文本解读、动态生成、语文素养、学生成长,这几个词,冲击着我的思想,叩击着我的心灵。为着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解读文本应该实现立德树人,即是阅读立人。一、解读文本的关键是直面文本,走进文本,深入主题  相似文献   

8.
<正>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解读是相互统一的两个过程,即教师先行"解"的过程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相互碰撞"读"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必须充分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等提供依据.可以说,解读文本是聋校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 一、重视解读文本 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搞清楚"教什么",客观分析学生"已懂"、"能懂"、"不懂"和"暂时不需要懂"的知识内容,并以此确定教学内容、目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涉及内容众多。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注意文本的言意共生探究,用心聆听文本"心声",这样才能顺利抵达文本核心,形成科学的教法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的文本解读,不是反文本或泛文本的阅读,而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文本解读。只有具备文本解读的"四种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如何才能建构起新课程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我想最关键的是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洗"文本,洗出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容量"为"质量",让学习更富自由和灵动,变"授受"为"对话";"创"风格,创出品牌,把创造还给教师;变"解析"为"建构",让教学更具个性和智慧。一、教学设计的前提——准确解读文本,切实用好文本怎样有效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不同于一般的阅读,首先,是因为它承担着一定的任务,具有特定的目的性,也就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不仅自己要读懂,还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对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解读,有人提出"深度解读",有人提出"广度解读",有人提出"细度解读"……不管哪种解读,都需要一个"度"——适度。周益民老师认为这个度是"37度",非常形象。人的正常健康体温是37度,高了就是发烧。同理,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高了,教学显得深邃但学生觉得茫然;低了,教学顺畅但学生习得肤浅。只有适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一线教师的目标。对于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要知道"教什么",教师必须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教师把自己解读到的独特发现转换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产生共鸣、理解作品,这是"如何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受到抨击和批判,教学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与粗糙处理造成的。一、"教什么"的问题文本解读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式思维下的解读套化、僵化和浅显化等方面,这是阅读教学常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根源。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从人性、文化、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单纯地追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摇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词析句、导引语脉、建构意义,引导儿童叩问"文本语境",感受"情景语境",体验"文化语境",在语境中领悟、发展、创造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体味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多元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它应基于教学,具有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实现"两个走向"——从"解读"三维走向"教学"三维,从"平面"解读走向"立体"解读。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立身之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必须从文本解读起步。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感情的丰厚,也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读懂"外,还要"读"出语文味,用教师的专业眼光,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尽力满足教学需要。一、直指:语言形式的秘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  相似文献   

20.
<正>"多元解读"中的"多元",一是指解读主体的多元。进入文本阅读的读者都可以称为主体,具体到语文教学之中,"多元"指的是教师、学生、作者,他们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二是指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文本并非是语言形式本身而是审美主体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于知觉经验中的整体的形象,文本作为一种"图式化外观",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集体化。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