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良 《考试周刊》2011,(17):34-35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了解并辨识其特点,对鉴赏古代诗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3.
<正>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2)想象和回忆;(3)设想之境。"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它不仅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还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雨霖铃》是柳永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这首词描  相似文献   

4.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波及到文艺创伤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 纹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伤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古诗词赏析活动中,我们常提到“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这里所谓的“虚实”,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说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谓之“实”;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当为“虚”。虚景和实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转化,最终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即通俗所谓的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0.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古代诗歌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臻完美,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包容了绘画美、音乐美、意境美、对称美等在内的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古诗,挖掘古诗的精华,重构并感悟古诗的意象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教学的重要目标。认真搞好古诗的教学,探究古诗的意义,感受古诗的情景,感悟古诗的意象和真情,进入古诗的意境,准确把握古诗理与趣的融合,情与景的统一,虚与实的结合,引领小学生吟诗入境,明理悟情,努力使他们能认识美、感染美、创造美,诗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审美素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用于写作中可以更灵活地表现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本文首先以课文为例,介绍了"实写"与"虚写"的运用,然后从虚实结合、虚实互换两个方面,借助具体实例介绍了写作中虚实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诗歌常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增强语言的意境,使之更具审美性,让读者获得美的语言体验。写作教学中,如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追求“意境”,意境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虚实”是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它最能体现艺术作品的意境和神韵。一幅上乘的绘画作品应该有实有虚,以实为虚,借虚见实,在那虚虚实实的变化中,有律动的抒情之美,有形式与精神的和谐之美,让人们领悟到中国绘画艺术作品中有限与无限的境界,使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的,震撼心灵的,深层次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5.
诗歌常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增强语言的意境,使之更具审美性,让读者获得美的语言体验.写作教学中,如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拓展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设想别后的情景,表达无限伤感之情。以当前之事设想未来之情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这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而虚实结合的手法,更能使诗歌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正如金圣叹在《水  相似文献   

18.
虚实相生是常见于诗歌、绘画、书法中的创造和开拓意境的艺术手法。所谓“实”即据实描摹,是眼前之景,当下之境;所谓“虚”是指虚拟想象,是想见之景,虚设之境。虚境可以是过去或未来之境,也可以是神幻或梦中之境。虚境和实境既可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9.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透视”则使他们明白“物而不空”,从而整体悟出古诗的意境美。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