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芭蕉听雨     
能够用来听雨声的植物,被记入诗词,好的是芭蕉和残荷.残荷听雨,是夏末秋至,节气转凉,多的是一份萧瑟凄凉.芭蕉叶大,舒卷有致,承接的是春夏之雨,落上去是自然界的天籁,灵动,清雅.芭蕉盛放伟岸的气势,风雨只能助势.  相似文献   

2.
风吹来,裹挟着几丝秋意,菊花也因此染上了几分伤感,耳畔不觉响起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吟。雨敲打着芭蕉,也敲打着我心灵的屋檐。也许秋是忧郁、低沉的,就连天空也为它俯下  相似文献   

3.
雪趣     
张敏 《山东教育》2005,(8):59-59
写雪的时候,我忽然想到雨。雨和雪相比,可能更多的人会喜欢雨。有诗意的人往往走入蒙蒙雨雾中寻找纷飞的思绪:生活恬淡之人则喜欢泡上清茶一杯,于窗前静听雨打芭蕉的幽响;失意凄苦之人则喜用雨打残荷的意境来排遣“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在人的眼中,雨是最懂得人情的。难怪在文人的笔下既有那“听听那冷雨”的悠闲,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宋人晁补之在《题陶渊明诗后》中也曾明确指出:“诗以一字论工拙”。可见,对诗词某些字眼的锤炼程度,是衡量其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评判其表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拟就中学课本中的一些诗词名句,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一、炼字的几个原则1.化喑哑为铿锵宋·张南轩诗云:“卧听急雨打芭蕉”。朱熹认为“此语不响”“不若作‘卧听急雨到芭蕉”。因为“打”是视觉形象的动作,而“到”刻画的却是听觉形象的声音,此时此景,既然是卧听,那么“雨到芭蕉”更符合声…  相似文献   

5.
雨中观荷     
清晨观荷,似乎有独斟独酌的意味;迷雾观荷,却过于缥缈迷离;黑夜观荷,似乎浓墨于平淡幽静。因而我最爱的是雨中观荷。但我不愿留得残荷听雨声,更愿在细雨蒙陇中聆听荷叶的低吟……  相似文献   

6.
客观上,园林的造景以及建筑的建造有雨的因素,而主观上,雨为园林增添了一抹诗意,与芭蕉、荷、竹、梧桐营造出不同意境。匾额楹联中也体现出多样的雨文化。雨意象在苏州园林中体现了虚实结合、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给人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赠刘景文     
<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前两句写枯荷和残菊。荷和菊同为花中不俗之物,皆性情高洁,不与世争。荷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是花中的隐逸者,与梅、竹、兰同称为花中四君子。但两者枯萎之时,情景又大不相同:荷之枯,雨盖尽失,无所荫庇;而菊之败,枝头抱香,残棵依旧傲霜。说明虽然在盛开之时荷花和菊花各有风骨,但是衰败之时,才能真正地窥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唐宋岭南诗词中的"芭蕉"意象有侧重外在形态描写而不注重内涵寄托的特点,较为常见的有"蕉林""蕉和荔""红蕉"这三种表现内容。造成唐宋岭南诗词中"芭蕉"意象数量少且内涵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一意象在唐宋时期的泛南方化倾向;二是受到南贬文人复杂内心感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夏雨     
眼前没有芭蕉和梧桐,心中自然生不出"雨打芭蕉"、"梧桐更兼细雨"的愁绪。这雨停了又落,雨速极慢,雨点子却不小。"哒哒哒",一颗颗雨珠落在铝合金屋檐板上,像极了阅兵式上的鼓点声,先声夺人。若坐在屋内离窗台有些距离的地方,远远  相似文献   

10.
芭蕉小语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翻开中国的诗册、画册,总能找到芭蕉的踪迹。芭蕉,似乎生来就与中国的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文人爱以芭蕉人诗,诗捌中的芭蕉又和雨难解难分。“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亦飕飕。”雨打芭蕉.已不仅是一幅景致,更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风雨     
贾平凹 《教学随笔》2008,(12):22-23
【题记】绵绵雨中,承载多少情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  相似文献   

12.
<正>浮云在平静的小湖里打量着自己有些单调的身影,湖里也只有三两只鸭子在几竿残荷的枯茎中穿梭。小湖最落寞的便是秋冬季节,只怪那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如果有荷,小湖便多了几番风韵,浮云的倒影也不会如此孤单冷清了。想那时一声春雷,一场春雨,江南的湖泊、池塘都渐渐舒展开身子,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秋天,小青蛙学了一句诗:“荷尽已无擎(qíng)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可是这“荷尽已无擎雨盖“是什么意思呢?小青蛙带着这个疑惑进入了冬眠期。  相似文献   

14.
高三写真     
"荷尽已无擎雨盖,橘残唯有傲霜枝。"十一月的武汉已是深秋了,秋风阵阵,凉意丝丝,季节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而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却让我们心力交瘁,寝食难安。似乎是为了让每一个高三人都远离尘嚣心如止水吧,冰冷的大窗子尽职尽责地将我们与满是枯枝败叶的  相似文献   

15.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相似文献   

16.
雨兰 《山东教育》2012,(28):58-59
虽然一直青睐于自由诗的写作与阅读,但闲来也总喜欢翻翻唐诗宋词,感受古典诗词的诗意诗境。中国的诗人,尤其喜欢托物寄情,借物咏志,给花草树木赋予人格人性,风花雪月雨,梅兰竹菊荷……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多情的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写过。不少画家也是诗人,诗里画里交相辉映,让美有所寄,情有所咏,心有所托,志有所达。有一段时间喜欢画仕女与芭蕉,用小写意的笔触画仕女,宽大的芭蕉叶子则用了大写意的笔法,  相似文献   

17.
诗词的韵味     
<正>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所喜欢读的书也不同,分享一下自己读的,看一下别人读的,让我们在《文化巷》里大开眼界吧!诗词,一直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一诗一世界,一词一片天。文学的美丽,正是从诗词开始的。诗词的韵味,可是藏于芭蕉之上,秋雨之下?“秋风多,雨如和。  相似文献   

18.
枯荷听雨     
<正>入秋的荷塘,凌乱瘦削,繁华过后,余了大半空白,像极了丰子恺先生的画,疏疏几笔,并不丰腴,却意味深长。雨,是最寻常的秋雨,叶,是最普通的荷叶,江南的屋前、塘边随处可见。雨落进荷塘,敲打了残叶枯梗,引出了离人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知当年义山先生独对一池残荷,前尘往事随秋雨之声,次第来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通过诗词中"雨"这一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要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不同诗词中写雨句子的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雨是天空的眼泪,雨是河流的源头,雨也是诗人的笔墨。雨从《诗经》中姗姗走来,传送着悲欢离合;雨从唐诗中款款走来,  相似文献   

20.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这首小词写灯下听雨无眠,抒情主人公因闻雨打芭蕉而引起思乡怀远的愁苦之情。本篇写夜雨,写雨中情。写夜雨,从听觉入手,描绘出愁夜雨景。“一声声,一更更”,雨声和着更声,写出秋夜细雨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