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翟少华 《现代语文》2014,(11):74-75
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2.
在此停留已半年有余了。曾经繁华拥挤的街上只留下一片孤寂;偶见几位衣衫褴褛的难兄难弟倚在古树边度日如年,探入口袋发现自己竟也是身无分文。罢了,说不定几日后,我也和他们一样了,到那时,谁又来施舍于我呢?建国时铺设的石板路已是破旧不堪,裂纹如蛛网般遍布,从裂隙中钻出几根多不多少不少绿不绿黄不黄的无名野草,叶长长地匍匐在地,却又被逃难的脚踩踏成一片模糊。与草一样不堪却相伴甚久的就是路边门窗尽碎的民房了,外墙面尽黑灰,未烧尽的柴草还散落在墙角,黑的,微风一过,便粉碎了。屋里,更是狼藉,遍地碎砖破瓦,能拿动的东西都没了,拿不动…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相似文献   

4.
5.
《春望》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三月。两年前,即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沦陷,杜甫携家逃难,住在鄜州(今陕西鄜县),七月肃宗即住灵武(今陕西灵武县),他前往投奔,途中为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幸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着,诗人身陷贼营,他看到长安被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即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伤时恨别,忧国思家的千古名篇。  相似文献   

6.
7.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756年,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也是肃宗至德元年。这一年六月,玄宗在抵挡安史叛军失败后仓皇逃离长安。七月,肃宗在一群朝臣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在已失陷的长安城中,滞留着众多来不及跟随玄宗离去的朝廷官员乃至王室贵族,职位卑微  相似文献   

9.
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乾元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两年之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中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是当时的代表之作,这首诗通过眺望安史之乱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伤世、思念家乡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和平、安定社会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杜甫《春望》的中外诸家译文的分析比较,对原诗中颔联所运用的移情手法的翻译处理加以评说,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这种情景相融、运用移情手法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也必须具有诗人的知性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原文点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优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八年级教材选编了杜甫《春望》一诗,该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历来为唐诗选家和爱好者所看重。本文就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诗歌风格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青年时代的一篇杰作。多少年来,对诗人《望岳》之“向岳而望”还是“登岳而望”问题,众说纷云,意见不一,不少学者在对“望”的立足点的理解上大都持“向岳而望”说,如肖涤非先生、朱东润先生认为该诗作者当时没有登岳,只是向岳而望。而夏松凉先生《<望岳>解说》(见夏先生著《杜诗鉴赏》)一文就认为“本篇是登山远眺之作”,可惜,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小学语文第12册,选入了杜甫《春望》这首唐代五言律诗中的名作。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明了“不胜”的词义而未标出“胜”字的读音。这样,因为“胜”不是生僻字,教学参考书也未作提示,教师一般不会留意它的异读问题,在教学时往往很自然地选择常见的第四声sheng。但在这首诗中,“胜”字的读音应以sheng为妥。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二十四种不同形态的风格之美。其中的《沉著》品从人物行动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中表达出一种深沉执着的思念之情,并且阐述了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技巧。《沉著》继承了贯穿《二十四诗品》超越世俗的倾向,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最终指向的是属于现实人生的思念之情。对世俗的超越和对人间情感的执着相互交织,形成了《沉著》品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研究收集了我国国内对诗圣杜甫著名诗歌《春望》的英译学术论文,主要从英译本字义层面,修辞格层面,格律层面,综合全诗分析等角度对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重点评述,为日后《春望》英译译本和杜甫诗歌英译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璀璨的古诗文化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8.
刘璐 《海外英语》2015,(9):124-126
研究收集了我国国内对诗圣杜甫著名诗歌《春望》的英译学术论文,主要从英译本字义层面,修辞格层面,格律层面,综合全诗分析等角度对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重点评述,为日后《春望》英译译本和杜甫诗歌英译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璀璨的古诗文化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9.
明代戴君恩的《读风臆评》和清代陈继揆的《读风臆补》是《诗经》评点史上两部关系密切的著作。陈氏承戴氏之作补作《读风臆补》,两部著作均用了一个“臆”字,“臆”对二人解诗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对鉴赏诗歌无从下手、甚至畏惧的现状,让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诗歌的教和学上面临挑战。针对这些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以及鉴赏诗歌的能力,交给学生一个有效的方法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以《望岳》和《春望》为例,略谈由"题目切入"有效解读诗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