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2.
琵琶过十级的莹莹考级后不愿再摸琵琶,高考前拼命读书的“我”考上大学后对读书深恶痛绝。我们的苦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让我们冷静地回顾一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曾为收获知识本身而感到幸福?其实,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前提下,学习本身就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如果学习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功利,那学习的过程无疑是一种痛苦。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不少青年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刷了屏。"远方"本来就是充满希望的地方,而"诗"则又为那个充满希望的"远方"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孕育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诗和远方"。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一起在现实通往远方的路途上诗意地前行。  相似文献   

4.
风雨兼程     
有一句诗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由此可见,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才能到达远方。当我们选择了为科学而献身,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哥白尼为了坚持日心说,甘愿被绑在绞刑架上让大火烧死;诺贝尔为了研  相似文献   

5.
生命成诗     
记得有一个诗人说过:到最后生命总能成诗。当我看到这句诗,向另一个好友吟诵的时候,他不屑地说:我们都是农村人,生命能成诗?生命到最后就是一个包子,我们就是里面的馅。我语塞。想起了家人,想到曾祖母那双忧伤的望着远方的空洞的眼睛;想到爷爷奶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轮回的苦难;想到父亲用斧头砍就  相似文献   

6.
远方     
宫崎骏说,到不了的地方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世界都叫作家乡,我一直向往的却是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高晓松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现实却是眼前的苟且常伴左右,诗和远方却遥不可及. 远方在追梦人的心里是一首未完成的诗、待填词的歌和花半开月半圆的朦胧.这首诗要由自己亲身去谱写,带着你炙热的体温读得热泪盈眶.这首歌要用心去谱写,充满你的斗志唱得豪情满怀.你想要看清花蕊大盛的繁茂和月洒清辉的柔美,就要用自己的躯体度量时间,去打开画卷,哪怕风尘迷眼也不惧艰难.是的,在去往远方的路上,那些坚持和慌张都要你自己去品味,没有人能与你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是个用诗的时代。赋诗、引诗和教诗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三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运用方式。以断章取义为方法,以政治功利为最终归依的春秋用诗实践,为孔子诗说奠定了深沃的理论与历史土壤。  相似文献   

8.
高中学习可以说是最功利的,它的过程直指终极目标——高考,多的是理性,少的是情感,然而就在那样的情况下,语文老师与学生们依然割舍不下诗歌中“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等非功利性的一面,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可见读诗先要有诗心。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学科知识教授、人文熏陶、思辨感悟等途径打造"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而一堂语文课其迷人之处往往在于老师引领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之中,感受语文的美,尝试将习得运用、迁移。如果今天我们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诗的种子,"诗"和"远方"将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青春岁月,梦想涌动,诗和远方总是在我们的心中升腾起渴盼,激励着我们拥有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不只是为了看远方美丽的风景,更是为见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勇敢出发,一路向前,让沿途的美好都变成生命里最真最美的感动。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怀着对远方神圣的热切向往,为了朝拜远方那心目中的圣地,我踏上三尺讲台,踏上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相似文献   

12.
路遥在其小说作品中展现了现实生活的苦难,但同时也为正在行走的人们铺开了一条走向远方的梦想之路,即:虽然前路漫漫,我们依旧需要奔跑,即便迷失在生活的荒野中,也有寻路而出地企望,这便是诗和远方;生活多苦难,处处自怜不如慢慢行走,细细感受。本文主要从寻找诗和远方的角度去解读路遥的小说作品,并从中更近距离地剖析路遥对生活地阐释。  相似文献   

13.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4.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5.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是一个叫海子的诗人的一句话。其实在我们想象中,远方除了遥远还笼罩着神秘以及无数的期待。———女作家陈彤说“远方”。以上是《读者》杂志“言论”中的一则。海子将远方“一语点破”,似乎他早已把“远方”看透了。而我则偏爱陈彤的说法,因为她将“远方”抹上了神秘与期待的色彩。当然,我无意于评论他们说法的对错高下。事实上,这种评论是徒劳的。文学作品的可爱,包含着作者新颖独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声音;而人生的可爱,包含着我们心中永远有各自的“远方”。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是的,那是…  相似文献   

16.
文艺活动是人类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复杂性体现为文艺活动本身存在自由和非自由、有法和无法、有形和无形、功利和非功利等种种要素的辩证统一,这种艺术辩证法的成因在法国基督教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雅克·马利坦看来,是由于完整的文艺创造活动的两个组成部分——隐形之诗和显形艺术之间既是和谐互动的,同时又存在隐形之诗超越显形艺术的关系。马利坦的诗学理论独特而深刻,为我们窥视文艺创造辩证关系的奥秘开启了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正诗·人生诗,是精神,是文化,亦是时代。人生是生活,生活多苦难,多悲,亦多喜。当我们心绪不定时,总是需要那一点两点的诗意来慰藉。就像那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太长,也不应该只关注眼前,而忽略了遥远的、充满着诗意的美景。  相似文献   

18.
披诗入文,让我们的文章绚丽华美、摇曳生姿。但是我们要知道,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我们不能"为赋新诗强说愁",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不能为了卖弄而引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朋友问我,如何可以高效、省力地写点有质量的文章?我回答,充分利用假期即可。他说不行,放假是要出去旅游的。我忽然觉得他或许被很多心灵鸡汤给骗了。我们需要诗和远方,但教育教学研究,只有诗和远方是不够的。1生物教师需要认识自我特点,培养信息技术优势大部分生物教师从小喜欢花草。实际上,局限我们发展的绝对不是认识花草的多少,而是信息技术。笔者读大学时利用两年时间辅修了"计算机应用",打下了扎实、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试想一下,写作的时候打字速度很慢,不会检索文献,无法绘制概念图,那么文章的产量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是吸引师生思维碰撞的磁场。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在课堂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诗和远方。要追求诗和远方,就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活力课堂,不让语文教学成为一潭死水。为此,我们要探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课外阅读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