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回"一词多用来表示"梦醒"之义,一些人将其释为"梦中回到"其实是一种误读。"梦回"一词的用法有四种:一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梦醒后感受到的现实情境;二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从何样的梦境中醒来;三是"梦回"二字后本句结束或整首诗词结束;四是只以"梦回"二字作为题目,而此二字文中不出现。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梦回"当为其第二种用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峱"的古文字的形音义,并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其演变。"峱"由"狃、山"两个部件构成,并以"狃"为声,以山为形。"狃"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犬类动物,"峱"意为一座山的名字。本文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峱"、"峱"、"峱"等字的产生年代及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3.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喜、怒、哀、欲、爱、恶、惧七情的说法。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也讲究一个"情"字,"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4.
"撷"字是"采摘"的意思,"语文撷趣"就是从语文学习中发现乐趣.希望这次的评价活动,能够让你感受到:语文学习原来这么有意思呀!  相似文献   

5.
"搠渰"一词,其中"搠"字本无"装作"之义,"渰"字本无"痴傻"之义,但细察二字成词生义过程,其间几经转化生成的脉络清晰,"装作痴呆"之义明显。另若结合汉字偏旁互换、词义对举相关知识,由此深究,亦可探晓仅有偏旁之细微差别的"■""搠"二字实为异体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字中有一类字,能够表示数目,但不能称为数字,如"独""双""比""偶""对""半"等,"半"就是其中一个很有趣味的字。平淡无奇的"半"字,一写入诗中,就会产生异乎寻常的韵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  相似文献   

7.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出,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甘"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美也,从口含一。"对于"甘"字的归属问题,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则认为:"甘"是合体象形字,"从口含一","一"像口中所含之物。一则认为:"甘"是合体指事字,"从口含一,不定为何物,故以一指之。"笔者较为赞同前者观点,现试在对合体象形字和合体指事字的阐析和对比中,论证笔者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犬是龙形象的主要来源之一。古人认知心理中犬与龙的密切关联同人们言语交际时求雅避俗的语用心理一起促使各种含"龙"字的犬名应运而生。作为犬的雅称,"乌龙"最早指黑犬,后来因用典而成为犬的代称,词义由特指变成了泛指。唐以后文学作品中所用"乌龙"一词由于受典源故事中家奴与女主人私通这一关键情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代指犬这一较为稳定的词汇意义以外,还具有暗示男女欢爱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0.
释"器"     
文章分析了"器"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犬从的会意字,表示犬吠之义."器"一词在造字时采用了和本义相关的事件来表现.因为是有价值的器物,所以器物拥有者便养犬来看守,如遇外面生人接近或图谋不轨,则家犬就会狂吠.<说文>对"器"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天文训》语辞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之语辞有可商者:"专精"即"抟精","寒气为水"夺"久者"二字,"天道曰圆"之"曰"为助词,"霆"为电光,"五亿万里"当有所本,"所以守司赏罚"衍"以守"二字,"八尺之"下夺"表"字,"苽封"指"葑田","至于"当为后人所改,"秋分蔈定"夺"而禾"二字,"首定"当作"首穴","专而有功"衍"专"字。  相似文献   

12.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13.
聂志军 《现代语文》2006,(10):93-94
"之"字是古文中一个常见的虚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对它的词性的划分、语法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在不同时期结论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之"字的教学严重滞后于"之"字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兴衰更替史,我徜徉在古香古色的中国文化里.在先贤们的札记中,不乏"傲然独立"、"超凡脱俗"的美谈.独,始终贯穿在我中华古国的历史间:"独"在秦朝,便开辟了"大一统"的先河,"书同文,车同辙";"独"在西汉,便成就儒家学说的千古不衰,"孔孟之道"从此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由此可见,"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时代及诗人创作的影响.唐诗中出现大量的"独"诗句,体现了唐代诗人独有的治世理想,以及对于社会的忧患感;当理想的热情被无情地摧垮后,"独"精神体现了唐代诗人失意的苦闷;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独"精神体现了诗人在淡泊明志中找到的超脱之道.  相似文献   

16.
八月桂花香     
文中"医生不会因为收了患者家属的红包而在手术中格外卖力,也不会因为没有拿到红包而不把手术当回事儿"一语,由点到面拓展"廉洁"之风。全文从两个层面揭示"廉洁之风"形成的原因:第一,"把钱拿去给嫂子补补身体"——医生把患者当亲人。第二,"‘廉洁’两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政府树正气。"这钱我真的不能要"中的"能"字,应删除;"刻着‘廉洁’两个字"中的"刻"字可改为"闪耀"。  相似文献   

17.
张謇,字季直,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的一个农家.本着"以读书励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的精神,科场拼搏30年,终于在42岁时金榜题名.他深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之摧残个性,禁锢人才,"遂一意断仕进",萌发了兴办实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学,振拔于沉浊之中,超离于尘垢之上,由"朝彻"而"见独",终而达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玄妙境界,真可谓"冷笑行藏只独知"者.然而,"独"体现的仅仅是其思想风格与境界情态,绝非意味着庄子哲学即是横空出世甚至无中生有之物.古今多有学者认为《天下》篇乃《庄子》一书之后序,该篇纵论天下道术,探古学源流,判诸子短长,庄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已展露无疑;司马迁亦云"其学无所不窥",也说明庄子汲取的"学术资源"是何等丰赡.庄子哲学必有植根其中的饶沃土壤、流衍而出的丰沛源泉.其根之深,其源之远,非常值得研究者对之进行反本溯源式的开掘与疏浚.  相似文献   

19.
<诗经·十月之交>写了昏君暴政殃民等人祸,抒发了"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国忧民之情.传统说法通常把"羡"训为"镎",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旧说似无破绽,但从对文的角度就不免有点勉强.本文认为"羡"当解为"欣喜",<皇矣>"歆羡"为同义连用,二字皆为"欣喜"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的"默"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兼会意字。说它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黑"字是读音,右边的"犬"字表示这个字与犬有关,它的本义是指犬突然袭击人。说它是会意字,因为"黑"字表示黑暗中犬突然袭击人。犬在突然袭击人之前没发出声音,这就是沉默。古人为什么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用来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